在古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石红许 时间:2025-03-03
文/石红许 一次次走进廿八都,我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仙气霞光映古镇,是进入了明清,还是唐宋?揉一揉眼睛,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飘散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市井气息。 廿八都四周关隘拱立,重峦叠嶂,被誉为“枫溪锁钥”。我要去寻找令狐冲问询的“仙安客店”、恒山派定静师太及弟子们的歇宿地,问了好些人,均摇头不知,我只能到书里去细细揣摩了。多年前金庸写道:“这廿八铺镇上,静得令人只感毛骨悚然,偌大一个镇甸,人声俱寂,连鸡鸣犬吠之声也听不到半点,实是大异寻常。”估摸这是遭到匪徒洗劫后的廿八都的情景。而我看到的景象却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哪怕是入夜了也弥散着热闹繁华的烟火味。夜深了,廿八都渐渐寂静下来,月光如水,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廿八都是串在仙霞古道上的一个镇。往来仙霞关,廿八都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入其间,去体验不一样的古镇风情。廿八都姓氏众多,多达一百三四十,甚至说还有黄巢余部留下来的将士后裔,十几种方言杂糅一起,嘈杂声声,交融碰撞,却又能共生共存,都可熟练地操持一口官话,呈现出一派祥和氛围。 廿八都,是仙霞古道走出来的一座山乡小镇。试想一下,没有古镇的古道简直不可思议,简直是死寂一样的枯燥、无趣。在古道上行走,远远地望见半间茅屋、一间店铺、一座茶亭,都是希望的召唤、力量的重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辛弃疾在黄沙道中的那种欣喜是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感觉。千百年来,蜿蜒的古道与袅袅炊烟相映成趣,一代一代廿八都人像是生活在仙境,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从高处看青砖黛瓦构筑的廿八都,古意悠悠,山岚缥缈。徜徉廿八都,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建筑风格各异,集浙式、皖式、闽式、赣式于一体,还有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庙、忠义祠、观音阁等,这些镶嵌在古镇街弄的人文符号,无声地标注着廿八都的厚重底蕴,是一处原汁原味的“民间古建筑博物馆”。 廿八都的神秘,还在于是“谍王”戴笠培训女特工的场所之一,时光更迭,斯人已去,那训练场所还在,那房屋大门紧闭,黝黑的窗户透射出百年前的诡谲,隐隐间还有一丝杀气。 廿八都,一个折叠在大山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都,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机构,始于北宋,其权限相当于现今的乡、镇,管辖范围似乎略小一点。廿八都,千年来地名一直未变,足见其承载的文化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传承,乡村就只剩下躯壳。廿八都,除了保存完好的古老的建筑,还保留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手工制作铜锣糕、“打麻糍”、传统豆腐制作、提线木偶戏、竹编等。铜锣糕是廿八都的一大特色小吃,形似铜锣而得名,在隔壁的广丰则叫作“糖糕”,制作技艺大同小异。每到廿八都,我都要带上一大块古铜色的铜锣糕回去给家人分享,分享的不仅仅是香软可口的美食,还有其承载的文化元素。 古镇,一帧折叠的风华,千年来的人文积淀泛浮着令人心动的光泽,不经意间总会点燃惊喜。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经廿八都人家的房前屋后,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像是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游出的小精灵,生动了廿八都的弄弄巷巷,这溪水源自绕镇而过的枫溪,经开圳筑渠而成。不少人家不用出门就能完成一日三餐的洗濯,难怪廿八都人家一个个窗明几净。当地人说,这项修渠圳引水入户工程是祖辈留下来的,起始于哪朝哪代不大清楚。正因为这四通八达的水网,古镇就多了几分灵气,我更加喜欢串在古道上的廿八都,给人恬逸宁静之感。古镇人家,见来了客人,那质朴的笑意里荡漾着宾至如归的纹理,令人放心、舒心、暖心。溪水,古镇流泻的清新音符,演绎如歌岁月。在廿八都,我听到了“乡关何处”的深情呼唤。 从仙霞关下来,我每每选择下榻廿八都,枕着轻柔的溪语入眠,在梦里“笑傲江湖”。 编辑:林夕上一篇:槐花是暮春的朗读者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