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大衣柜的一角,有一个专属于我的地方,里面挂着几套干净整洁、配饰齐全的军装。每当重大节日或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打开这扇衣柜的门。打开它,仿佛打开了我人生的记录片,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就会涌上心头,浮现眼前。
靠左手第一套军装是草绿色的的确良军装。配套的是已经洗得绵软透亮、轻轻一拽就会撕成布条的白棉布衬衣。它和其他军装比起来明显土气,但那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
1983年8月下旬,我经过高考进入了军校,既圆了大学梦,又实现了军旅梦。穿上心仪的六五式军装,心里那种兴奋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记得三个月新训结束,佩戴上领章帽徽,面对军旗宣誓,正式成为一名军人之后,同学们相约来到驻地县城的照相馆,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第一张照片,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第一张军装照。尽管照片是黑白的,表情是青涩的,但红五星在军帽上熠熠闪耀,红领章如两面红旗在衣领上飘扬。这份美好随着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咔嚓”声定格在胶片上,也镶嵌在记忆中。
那时,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发给学员的军装只有两套:一套的确良面料的夏装、一套涤卡面料的冬装。无论平时上课还是训练,抑或劳动、执行任务,摸爬滚打都只有这两套军装在身。肥大的军装掩不住青春的蓬勃朝气。
到1985年五一前,军校率先换发了八五式军装。这次换装,服装样式变化很大。首先是采用了号与型来区分相同身高不同体型军人的着装,适体率有所提升。其次是军帽改成了大檐帽,帽徽由红五星改成了八一军徽。第三是干部和志愿兵的上衣在原四个兜的基础上增加了缀着军徽的硬肩章。四是领章的三面采用黄丝线织成凸起的围边,中间缀以银色的五星,样式更美观,色彩更艳丽。伴随着这次换装,我们配发了皮鞋。
身着新军装,脚蹬黑皮鞋,胸膛不由自主地挺了起来,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第三套军装叫八七式。这套军装的设计、定型和生产是在1987年完成,而部队换装是在1988年的八一建军节前。这一年,全军实行了军衔制。这套军装的最大特点就是从肩章可以识别军衔,从领花可以识别军官的类别。衣领由过去的系风纪扣改为小翻领,着米色衬衣系领带。之后,又陆续配发了迷彩服、体能训练服。
2007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军装的大改革。军装不仅注重美观,还强调适体。为此,后勤部门事先对每一名军人进行了身高、三围等信息的采集,做到了量体裁衣。发放的服装直接缀上了军人的姓名,彻底改变了过去分号分型发放军装的粗放方式。不仅如此,军装在划分为常服、礼服、作训服三大系列的基础上,又按照春秋、夏、冬不同季节分为九个类型。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花;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重新设计的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臂章、胸标等标志服饰上融入了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象征中国国家和军队形象的重要传统标识,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
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身着礼服的我们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地列队在军区机关大院,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当国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两百多名将校军官迎着喷薄而出的旭日,向国旗献上崇高的军礼。头顶军徽,胸佩资历章,肩章上的五星和胸前的军种符号、姓名牌,在金色绶带的映衬下,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它似我们献给边防的美好青春,它似我们写满边疆的忠诚,它似我们洒在每一寸疆土上的热血与汗水,在我们的心头激荡,在五星红旗上飘扬。
如今,离开火热的军营,军装也就束之高阁。但我们军人的血性依然如大河奔涌,军人的赤诚依然似烈焰炽热,军人的使命依然像磐石坚强。
打开衣橱,就打开了一个从十八岁到五十岁的从军岁月,在我染霜的鬓发间驰骋翱翔……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