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了立春后的头场雨,父亲就去栽椿树。
这雨是头天后晌落的,晚上又下了半夜,雨声不大,但因雨点密、时间久,父亲便说“下透了,墒够了”,早上忙了些院子里收拾柴火、牛草之类的手边活,等到散去露水、吃了早饭,他就下地去挖树苗。
每年立春后的头场雨,父亲都要趁墒栽椿树。为此,每年秋后的椿树籽一落,他便到门西的椿树坪去,在最旺的椿树下拣来树籽,于这块黑沙土的地边育苗。头年育的,要生长一年,第三年才用。所以,父亲这块苗圃,年年育,年年有,但他每年只在两龄树中选择五六株去栽。凡被他选中的,必为通直、粗壮、长势最佳者。而必备条件,是无分枝。他坚信:没有分枝的树苗,才会心无旁骛地昂首向上,长得最端正、最壮实,是成大材的好树!因而,他每年只育一行子,出苗二三十株,间苗后留下身材苗条的上十株。被他选剩的,留着长椿芽,给乡亲们分享一口尝春的美味;大些的,谁要给谁。
父亲栽椿树,选在田野的地边、路边。他认为:椿树幼时枝叶稀疏,如和房后的松树、柏树等密叶树,门前的柿子、拐枣等阔叶树栽在一起,或是栽在附近,必被它们遮光挡雨,长成歪七竖八的矮小笨树,成不了材。他的经验是:只有在土质肥沃的田野里,它才会“猛发苗,快抽条;当年长齐腰,三年一丈高”!
父亲栽了半辈子的椿树,识得了树性,认到了土性。他发现:椿树的根系发达,细长,绵软,对门那板结的黄泥地它伸不展,房后梁上那油饼石挖碎的坡地它扎不深,只有西湾这油光光的黑沙土才是它的理想家园——它可以把根扎到一两丈深,甚至在石坎子里穿来绕去,结成护坎网络。栽了几十年,这西湾的田边、地边、路边长出了一行行立茬茬、端棱棱的大小椿树,并且长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地名:椿树坪。
父亲栽椿树,不像别人那样用板锄挖个坑、栽下去、培上土就行了。树根虽只半尺长,他要挖坑一尺多深,把树苗埋土后,他要提一下,让树根完全舒展开来才拥土,拍实,这样利于椿树扎根生长。过了三五天,地里的水汽干了,他要用牛粪把树坑填满,再铺一层新土,这样利于保墒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再过半个月,当牛粪的热量与地气融合,变成了新的养分与能量,他再刨开树坑表土,缓缓倒入一桶水粪,让其慢慢渗入。这样过个春季,椿树必然“活得旺,长得壮,好像竖起一杆枪”。
为此,父亲说:“椿树应春,立春之后栽下椿树,这春就会立下!”
把树栽下,把春立下,父亲还要精心管护,让树长好,让春在他的眼里生机勃发。春夏之交,他在每株椿树下挖个土窝子,用锄头打实,方便集雨,为树供水、保墒。这窝子定要挖在树根的上方,以利渗水不跑漏,能被树根吸收。树叶长定,他要修枝间叶,减少树干的养分分散,减轻树顶的负重,也为防止树折,并为树下的庄稼扩大受光面。因而,父亲的椿树,四季如春,旺盛生长。
四邻八乡的人盖房子、打家具、做寿料,总爱跑到椿树坪来选树。当“椿树坪”成了好椿树的代名词,有人向我父亲探秘,他只淡淡一笑:“立春时栽的树嘛,当然是好椿树!”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