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祖母的纺车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孙荣生 时间:2025-02-12

昨天上午,我慕名去丹北镇参观了一个私人的民俗展览馆:一个私人的展馆,展品竟有上万件之多,各种被淘汰的手艺人的工具、农民的农具、过时的生活用品和用具等等应有尽有。这些老物件一步一步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困难的年代,而其中一台简陋的纺车,则瞬间将我拉回了少年时代。
  我老家江苏省丹阳市西门丁巷,历史上是个以在练湖打鱼为生的渔村。男的捕鱼,女的做家务织渔网,是丁巷人祖祖辈辈的谋生方式。我的祖母也有一台与展品相似的纺线纺车。
  从记事起,祖母的纺车就放在客堂靠祖父祖母房间的一侧,对面是母亲、姐姐和我的房间。每天早上,我醒来听到的第一种声音,总是纺车发出的呜——呜——欢快的声音,然后才是窗外树上叽叽喳喳的鸟鸣。白天里,祖父出外捕鱼,母亲去居委会服务,闲时用缝纫机为我们做衣服、补衣服,而祖母除了做饭,就是绩麻、纺线、织渔网,用她的话说是“四手不落空”。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很小就熟悉了纺线织网的工艺流程:第一步,将片状的麻撕成一条一条的麻丝,并将它首尾相连捻紧,盘在容器里待用,叫绩麻。第二步,将绩好的麻丝,根据需要,用纺车纺成两股或三股的麻线,就是纺线。第三步,将纺好的麻线缠绕到不同规格的木梭上,谓之应梭。最后一步,才是用备好的木梭织渔网。在这些工艺中,最难学的就是用纺车纺线:右手握住纺车把手,从左往右转圈,左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圆形,带动身旁竹匾里的麻丝从中滑过,整个左臂还要从后往前抡一个大半圆,将麻丝送到旋转的线绽上。左手前后抡半圆的速度与右手左右转圈的速度必须协调一致,稍不协调,不是断线就是缠乱线绽。我曾经偷偷地学过几次,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后果是招来大人的一顿臭骂。因为我的胡乱操作不仅耽误祖母宝贵的时间,还要浪费掉很长一段麻丝。更要紧的是,纺车是竹木结构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将是一件费钱的大事。祖父说,绩麻和纺线都是女人干的事情,男孩子只能帮助应梭、织网。后来我就学会了应梭和织网,不去碰祖母的纺车了。不过没事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看祖母坐在纺车前纺线。祖母右手摇得纺车呜呜地转,身体随着纺车车轮如风吹柳叶似的声音高低起伏,优雅地后仰前倾,左臂不停地从后向前划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弧线……在我眼花缭乱中,一绽缠绕均匀的麻线就纺好了。我不明白,像野马一样难以驾驭的纺车,为什么就这么听祖母的使唤?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了,因为这台纺车伴随了祖母大半辈子,与祖母有了深厚的感情。祖父祖母靠捕鱼和织网养大了儿子,可他们当了祖父、祖母以后,在本该享福的年纪,却因儿媳病逝、儿子在外另有家庭,又承担起抚养孙子女的重担而重操旧业。祖母由于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坐在矮凳上绩麻、纺线和织网累弯了腰,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她为了我和姐姐,每天忍着腰痛辛苦劳作,从未休息过一天。纺车陪着祖母不停地运转了几十年,竹竿换了又换,纺车的把手被祖母握得细了一圈,颜色红得发亮,仿佛祖母手上的血汗渗透进把手,使它有了灵性。
  这台祖母用了大半辈子的纺车,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因价廉物美的机纺麻线大量上市被淘汰。1991年我家翻建祖屋时,我将阁楼上这台满是灰尘的纺车给扔掉了。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这台纺车是祖父祖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姐弟的工具之一,是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本该作为传家宝的,却被我这个不肖子孙当废品扔掉了。

编辑:北月

上一篇:把春立在地里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