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长安西望 丝绸之路考古纪事》(连载33)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海未平 时间:2024-11-27


文/海未平

    

看着这幅遗址分布图,王建新心里感慨万千:每颗小别针后面,都是鲜活的历史场景,那里曾上演众多的盛衰之剧,也保存着一群古人生活中的一切饮食、起居、交往、集会、惩罚、赞扬、崇拜、统治……那些石筑遗迹所散发出的生活气息仿佛还在,每一块石头上,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的体温,聆听到当年的声音。每一个小别针,也饱含着所有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以及辛劳与煎熬、兴奋与沮丧、欢欣与苦痛。
  王建新也十分激动,这些遗址的时间跨度大概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新石器晚期、青铜时期一直延伸至铁器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代至西汉前期。当中原的历史已经在各种史籍中被绘声绘色地演绎和记述的时候,这里发生的故事仍然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偶尔被提及,也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就是道听途说,其真实样貌和详细情节都逸失于我们的记忆之外。谁也没料到,在寻找月氏文化遗存的过程中,王建新却揭开了秦汉之前新疆东部历史的面纱。当然,这也是必需的,因为月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空之中,还原这段历史背景对于研究月氏文化必不可少。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是这些遗址中大型遗址的代表。“大”不仅仅指规模,也指它的规格和地位。与岳公台—西黑沟遗址并驾齐驱的是位于东天山东端南侧的乌拉台遗址。乌拉台河水从遗址中间穿过,这里水源充足、植被茂盛,东、西、北三面环山,避风向阳,是越冬的好地方。和岳公台—西黑沟一样,乌拉台遗址也有大型的石筑高台,或许用于祭祀和崇拜,堆砌它们的不仅仅是一块块石头,还有虔诚、祈望、祝福和祷告,整个高台质朴得近乎简陋,却依然散发着威严、神秘,甚至惊悚的气息。除了石筑高台,这里还有数座大型石围基址,整齐的石垒围墙,防风保暖。穹顶覆盖的是木构屋顶或者旃帐,最大的一间近60平方米,可容纳几十人议事、宴饮。地面上的灰烬遗痕,瞬间让人置身现场,一群剽悍男人的脸庞闪烁在跳跃的火光之中,黑魆魆的身影像山一样占据了所有墙壁,雄性荷尔蒙、酒精和烟熏味道充斥着每一条墙缝,墙壁间好像还回荡着威严的口谕和严厉的呵斥,还有发自肺腑的忠谏、魂飞魄散的求饶、豪放的大笑和醉意的呢喃……在石筑高台和大型石围基址周围,围绕着许多普通的石围基址,空间距离显示着亲疏关系和身份层级。此外,乌拉台遗址也有岩画,其题材与画法与岳公台—西黑沟的岩画相近。
  王建新他们推测,岳公台—西黑沟遗址和乌拉台遗址应该是某个游牧集团的夏季王庭和冬季王庭,是其政治和宗教的中枢。
  中型遗址中,最典型的是寒气沟遗址和阔拉遗址。寒气沟遗址也在东天山北麓。岳公台—西黑沟遗址地处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寒气沟遗址则位于巴里坤县城东边五六十公里开外,而阔拉遗址位于更东的伊吾县盐池乡。寒气沟遗址和阔拉遗址均有石筑高台和石围基址,有墓葬和岩画,只是数量少了很多,规模小了很多,而且都建造在山脉北麓高爽通风的地带,应该是夏季牧场的聚落。
  调查队推测,这很可能是游牧氏族或者部落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所在地。氏族贵族或部落首领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但为了管理方便和安全,冬夏两季也要随着大多数牧民的转场而迁徙,因而在冬季营地需要有氏族或部落的中心,在夏季牧场同样也需要有这样的中心。
  小型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散落在东天山、马鬃山以及河西走廊西端各处。在避风向阳的山南和山谷里,河溪之畔或者水泉周围,都建有数量不多的石围基址,留下了人类生活的遗迹,记录着饮食男女的恬适与忙碌、衰亡与新生。而附近的墓葬和岩画,证明这里除了庸常岁月,也有悲喜,也有愿望,也有遐思与觉悟。
  这些小型遗址是家族或者家庭级别的冬窝子。夏季的时候,牧民们会随着牲畜转场,住在便于迁徙的帐篷里,而年老羸弱者往往会留在冬窝子。等到冬季来临,牧民们回到冬窝子,宰杀和出售牲畜,减少牲畜数量,这样,冬窝子附近的草场就可以保证畜群顺利过冬。冬窝子对牧民而言,不仅仅是宿营地、避风港,也是灵魂的归宿和精神的依托,是家,是根。
  这幅游牧聚落遗址分布图,不但展示着某个游牧集团活动的空间范围,也描述着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他们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等级之分,有国家机器,他们的王有自己的驻地,依靠宗教和武力维持统治。君王之下是部落首领,部落首领有自己的领地和部众,并效忠君王。家族和家庭是游牧人群的细胞,他们以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组成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游牧人群何以在荒漠孤岛中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他们又为何要以东天山为中心呢?
  这要从那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文明形态来阐释。
  在公元1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有三种文明形态逐渐孕育发展成型,那就是以希腊为代表的商业文明,以斯基泰、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
  商业文明天生倚重交通运输,按照运输通道的不同,分为水系商业和陆路商业。希腊人和地中海东岸的腓基尼人利用优越的海洋区位,垄断了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商业贸易。那时候航海技术还很落后,他们只能沿着海岸线发展航运,在所到之处建立商业殖民据点,形成了完备的贸易体系。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上一篇: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203)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