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技术发展视域下美术创作方法的变革与图像生产的演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天意 时间:2024-11-25


文/张天意

    

张天意《雕塑——圆2,面2》(视角右后侧)

张天意《雕塑——圆2,面1》(视角右后侧)

张天意《雕塑——方2,叠》(局部)

张天意《雕塑——圆2,面2》(局部)


  图像,是美术创作的核心。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化,美术创作的方法和视角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多元起来。概括而言,由创作方法变革使得图像生产嬗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来自人类对世界的直接体悟。这一时期,美术图像的生产主要是对现实世界的一切直观物象的模仿。大致可分为“寻找图像后描摹”和“寻找图像后创造”。前者更接近“临摹”与“写生”的概念,古典油画的肖像、巴比松的写生、印象主义对光的捕捉都可算作此方法。而后者的“创造”是依据图像的基础来进行概括、提炼、想象,可以是物象的变形,也可以是以最初图像为根据再延展的演绎,参照真人创作的表现主义绘画、似梵高风景画的后印象主义,突出对客观的主观改造。
  “照相术”出现并广泛普及之后,“图像”的意义迎来了最重要的革新,这就是第二阶段的开始。在“眼看物——笔画眼中物”对物象的二次转译过程中,增加了“相机捕捉物——从相机里呈现照片”这一可重复的过程,美术创作的方法与视角也迎来了巨大的转变。寻找图像的过程不再只是单一的直接观看或对物象的记忆,而是可以通过多次转译来达到素材图像的广泛甚至是跨时空的积累。在视角方面,人们的构图意识也随着照片上框取的图像排布而改变,德加的《舞蹈教室》就是受此影响的代表。随着暗房技术的成熟和数码技术的到来,创作方法又增两种,分别归纳为“寻找并制作图像后描摹”和“寻找并制作图像后创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多了“制作”二字,顾名思义,有别于人眼直接的观看、简单摄影的原图,是针对前期转译的图像进行技术上的调色、拼贴、绘图、合成、消除等,达成美术创作前期准备工作的需求,再对此图像进行“描摹”和“创造”。
  现如今,美术创作方法正经历第三次变革,也因此进入了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中叶,科学家们怀揣进步的理想,将AI(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带入了社会视野,彼时,文学、电影、美术等都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假设,人们无比期待着这颗蕴藏无限可能的种子生根发芽。如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AI在各领域内都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当年各类作品的想象逐一实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AI在图像识别与处理领域的飞速成长,是新质生产力在美术创作中体现的直接原因,如何判断及应用这份“力量”,将极大影响我国未来的艺术生态。
  AI的发展正在让艺术与科技进一步融合。前期工作中的“图像”基于大数据整合、截取、融合、拼凑、模仿、复制,也可结合直接观看和图像制作后多次再创造。AI在介入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它能极大减少前期的工作量,不论是寻找还是制作,只需要输入指令、校正指令,就能直接生成所需要的图像,大到风格流派,小到材料质感,AI在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经过合理的调校后都能完成创作者对图像的大致要求,甚至在生成过程中会出现意料外的画面,超出常规指令外的人工智能的自行补充,反而能给创作者新的灵感启发。尽管AI技术为美术创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版权保护和道德责任的挑战。由于AI创作的艺术作品可能涉及对他人作品的借鉴或改编,因此容易引发版权纠纷。此外,关于AI创作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以及如何衡量其价值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强对AI创作艺术作
  品的版权保护和道德规范制定。
  综上所述,在AI技术的影响下,美术创作正呈现出创作效率提升、艺术形式与技法创新、艺术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推荐、跨界合作与多元化表达以及版权保护与道德责任挑战等特色。这些特色不仅推动了美术创作领域的创新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但在AI逐渐普及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它作为美术创作工具的异化。因为AI图像生成来源于共有的数据库,受目前数据量、算法、算力的影响,它的呈现能力在当下是有限的,又因使用者的认知影响,输入的指令相似会造成图像也有很强的趋同性,在画面的元素、构成、氛围上都有一种僵硬的随机感。根据大众层面提供和生成的图像,人工智能还会出现一定的茧房效应,图像生成不经大量调试的话会被较俗较工的审美笼罩,像简易又明艳的低成本设计作品一般。这种信息茧房不但会影响到“产出”的结果,还有着更大潜在的危害,所谓AI审美。在信息短平快接收的当下,海量由不成熟指令生成的不经修饰的AI图像层出不穷,这无疑会对普罗大众的审美认知层面造成负面影响,观者会习惯统一的、虚假的、反逻辑的图像,还有部分人群会对此信以为真、奉其为美。同样它也会反向影响创作者的审美和认知,使用AI制图创作的根本逻辑还是依靠使用者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创作者怠惰又麻木的惯性输入后,思维和想象也便被禁锢了。更有甚者,放弃了艺术家本体的主观能动性,全交由AI生成图像,再原封不动地将其“手工打印”出来。在近年很多美展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主流美展中,也不乏很多依据AI图像创作的绘画,或受到AI审美影响的作品。有的画面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组合,但不具备叙事的连贯性或绘画观念的相关性,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堆积;还有的画面氛围、人物形象出现了一种“伪人”的质感——千篇一律的面庞、生硬的表情、虚无的背景,透露出了工业产品般的无差别感。应该承认,这种异化带来的创作替代、审美降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致命的。然而,危机同时也是契机,若处理得当,在未来刺激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亦未尝不可。
  在我个人的美术创作路径中,无论三维还是二维,都有意避开与AI所带来的负面状态相似的外在,尽管是极简和抽象的作品,也依靠的是对观念的提炼、逻辑的抽取,是以我个人对雕塑、绘画本体语言理解为基础,而非无意义地堆砌、无情感地覆盖。在“情感”尚未被量化的现在,AI还不能生成人类所感所想的图像,更无法连接图像背后的“故事”,它只是一种摆在面前的结果,并非答案。
  也许一种最理想化的结果,是在AI必然的异化后会警醒真正的创作者们,离开自己的创作舒适圈,去大量吸收、转换各门类乃至各行业的信息,从把AI当作媒介再到与AI合作,完成超越性的创造,最终将AI所带来的结果,融入到各自的“答案”之中。祈祷这第三次美术创作的变革,依旧能让艺术绽放人性的光辉、孕育启迪的智慧。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