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徐玉诺的精神世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4-14

正月十五,去了徐玉诺故里,参加徐氏九亩阁的玉诺研讨会。九亩阁离我的住处只有27公里,车行至21公里处,就被堵在路中央了。这是每年正月十五的玉诺庙会,此庙会习俗已延续半个多世纪,而且每年这一天都人山人海。人们像赶正月初一的头彩一样,五更鼓里已开始向九亩阁进发。两千年前后,又出现一种崭新的人文景观,城市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起这个庙会,离得最近的是平顶山人和洛阳人。这天,人流如织,大路小路都往九亩阁方向聚集,人头攒动的场面使大家不敢相信这个庙会的真实性,但它确确实实是真实的。省城的人们往往大半夜就进了九亩阁的大门。具体地说,九亩阁没有大门,只有一条平铺在田野中间的小路,还有三四条从坡梁上顺下来弯弯曲曲的小径,那些路虽简单蜿蜒崎岖,但每一条都贯穿在乡村、城镇,四通八达。人们真正想领略和观望的依然是一个世纪前新文化运动时期徐玉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深远影响力。
  徐玉诺的铜像矗立在徐氏故里的大门前,每天被无数崇拜者抚摸,锃亮的红铜在微曦中发着暗色的光。塑像是全身的,站立着的徐玉诺就像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挺阔的鼻梁上架着深色的眼镜,个性的唇紧紧地抿着,清癯的身子微微地向前倾着,像黑夜里的一束光芒在东方未升起曙光的暗夜中起步行走,一往无前。
  在那一带,无论老人、孩子、年轻人,都会背诵玉诺诗集《将来之花园》中的诗句,或者会说出其中一首诗的一两句,或多或少以他们的方式保存着对徐玉诺深层的记忆。在那块土地上,没有人要你怎样怎样,没有人强迫你如何如何,形成了一种玉诺文化的定式传统,包括徐玉诺的后人,一直都在这个行列中对徐玉诺的精神敬仰一层层地深透,饱含文化与思想的深透。在这种漫长的光阴中改变着人们骨子里的糟粕,保留下昂扬积极的人文生态,同时,也一点点改变着家乡政治和生活的面貌。
  《将来之花园》就是徐玉诺“小诗”中的模样。
  “太阳落下去了,山、石、河,一切伟大的建筑都埋在黑暗里;人类很有趣地点上了他们的小灯;喜悦他们所见到的。”
  当太阳下落,一切赖以显现的自然物被黑暗掩埋的时候,四万万同胞点燃了自己手中的小灯。小灯固然无法和普照万物的太阳相比,靠一盏小灯也照亮不了高山与大河,然而,小灯毕竟在我们暂时失去太阳的时间里,给中华大地一丝光明。
  这时候,徐玉诺在中华大地上的行走就承担起了太阳的光芒,起到了唤醒民众最大的作用。什么是先驱?身处黑夜找不到阳光时,一群人不知道向何处行走时,有人举起了一盏灯!徐玉诺的小灯就是一个太阳,徐玉诺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的先驱者。这也是徐玉诺先生《将来之花园》最大的责任和意义。四万万同胞凭借这盏自己举起的小灯,去创造新的世界和未来,为此而喜悦!并满怀希望地循着小灯的光芒前赴后继去战斗。
  这是徐玉诺先生希望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希望的未来。
  我们走进玉诺故里庙会,融入万人之群,去看狮子龙灯,去买肩上扛着苇草卷儿小贩的糖葫芦,手举着琉璃蹦蹦跟着攒动的人群,下意识地向前走,那人间烟火里有玉诺先生看到的幸福、小康和后人追求的理想、平和的自由、会心灿烂的微笑、人间大同的向往。
  在徐玉诺的故乡,老百姓口里说着这样的谚语:文人心里的《将来之花园》与百姓心中的《将来之花园》,是两种概念、两种人文形态,一种是文艺形态,一种是民生形态,虽然说形态不同,但对《将来之花园》的理解是相同的,思想情结也是一致的。他们知道,笔和刀枪不同,但拿笔的文人同样是拿了刀枪要上战场的,文人的战场在后方,是教化民众的战场,可谓天下之重。玉诺先生就是拿笔的文人,他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将来之花园》是大同的,是玉诺先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过上花园般的生活!
  “我坐在轻轻松松的草原里,慢慢地把破布一般的折叠着的梦开展;这就是我的工作啊!我细心地把我心中更美丽更新鲜,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织在上边;预备着……后来……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
  这是有光的文字,是散文也是诗,是玉诺先生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下一代没有硝烟和战争的憧憬,孩子们在花园里自由自在过着天堂般的日子,书声琅琅,窗明几净!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朴实的、可爱的,孩子是人类的希望。“将来之花园”应该是他们的花园,这花园应该为孩子们预备着。把那种织着花纹的彩绸锦缎奉献给那个憧憬中的大同社会,奉献给孩子们。“将来之花园”是折叠起破布之后有着新鲜美丽的一个清明的世界。
  徐玉诺先生的《将来之花园》以一个世纪之久在大同世界里展示着她无限辽远广阔、无限深邃透彻的魅力。

编辑:北月

上一篇:湖边,林风而眠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