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21)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浩 时间:2025-04-11


文/李浩


《内则》中还将命名时的细节绘声绘色地记录下来:“三月之末,择日……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不过,这可能只是贵族之家的讲究,后代并不严格遵守这种“三月之期”“咳而名之”的仪式。但现在陕北民间在小儿满百日时,仍要邀请亲朋好友庆贺,并让来宾中的长者或显贵者给小儿命名,可能即与古礼有关。
  别名,即曾用名,人一生可能会换几个名字,一般替换的名叫作别名或曾用名。
  冠名,亦称官名,是一个人公开使用的正式称号。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成人时举行冠礼 (束发加冠),女子在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在这个仪式上获得的新命名就是冠名,一般通称为字,在下一节要专门谈,此处从略。本节所讲的名,实际上是指它的狭义,即乳名。
  关于取名的方式,《左传·桓公六年》中曾说道: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这段话中所提到的信、义、象、假、类等五种命名方式的含义,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曾做过专门的解释:
  其立名也,以信、以义、以像、以假、以类。以生名为信,若鲁公子友生,文在其手曰“友”也。以德名为义,若文王为昌,武王为发也。以类名为像,若孔子名丘也。取于物为假,若宋公名杵臼也。取于父为类,有似类于父也。
  《左传》中所谈的命名方式和《论衡》中的阐发,说明了古人对起乳名是非常重视的。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所谓的“信”,就是表记、特征。根据小儿出生时的特征来命名,就叫“信”。如唐叔虞初生时,手掌上有字形似“虞”,故把他叫作“虞”。另如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生下来的时候,手掌纹上有“友”字,于是取名叫“友”。义,指意义。根据一个人的德行来命名便叫“义”,像文王名昌,武王名发,便是取德行上的昌盛、发达之意为名的。根据类似形象来命名叫“象”。如孔子名丘,传说他生下来时头部中间低,四边高,像一座丘陵,所以取名叫“丘”。借用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假”。如宋昭公就是用舂米的杵臼命名的。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恰巧有人来送鱼,所以孔子就给儿子取名为鲤。根据类似父亲之处来取名叫作“类”,例如儿子和父亲同日生,儿子就被取名为“同”。上古时期,人们对鬼神非常敬畏,所以人死之后,对他的名也要避讳。凡是以国名来命名的,必须改名。凡是以官称命名的,必须改掉职官名。凡是以祭祀物品命名的,就会招致毁礼废祀。
  单名双名
  从字数上来看,汉民族的命名主要有单字名和双字名两种。单字名出现的时间较早,可以一直追溯到私名产生的时候,传说中的尧、舜、禹、启都是单名。就信史考察,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周成王名诵,周公名旦,召公名奭,姜太公名尚,孔子名丘,孟子名轲,都是单名。古时重实用、少藻饰,加之单音节词发达,所以单字名非常盛行。但人的审美意识一般是由质朴到绮丽嬗变的,语言也是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发展,所以,春秋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双字名,如仲孙何忌、魏曼多、散宜生、苏忿生等。可是,人们在读史籍时常会发现,如《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二名,非礼也。”《白虎通》中也说:“《春秋》讥二名。”这是怎么回事呢?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还曾下令禁止使用双字名,只能通行单字名,认为这样才符合古制。在《汉书·王莽传》中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的记载,可见二名之禁,确实颁布过诏令。《汉书·匈奴传》中还具体记述王莽当政时,不仅禁止百姓取二名,而且要使臣转告匈奴单于,如果改了名字,将一定重重赏赐。于是单于特地给王莽上了一道表章,说道:
  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
  王莽这样不遗余力地推行单字名,禁止双字名,除了复古心理作祟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这个千古之谜,直到明末清初,才被著名学者顾炎武解开。顾炎武认为,古人命名或单或兼,古书经传均有记载,“《春秋》讥二名”并非讥双字名,而是讥其名多次变化无常者,“《左氏》说二名者,楚公子弃疾弑其君,即位之后,改名为居,是为二名”。
  排行命名
  命名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根据排行命名。一般来说,双字名用一字相同表示排行,单字名则以偏旁相同的字表示排行,还有一些下层人物,没有文化,就径直用序数命名来表排行。
  顾炎武认为双字名表示排行始于晋末,他说:“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起自晋末,汉人所未有也。”这一论断恐站不住脚。因为《左传》中就曾有长狄兄弟四人,分别叫侨如、焚如、荣如、简如,东汉时孔子的后裔孔僖有二子,分别叫长彦、季彦,东汉末著名书法家蔡邕为别人作碑文,中有“懿达、仁达”两兄弟,可见双字名表排行也是由来已久,并非晋末才出现。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上一篇:《秦岭记》(连载34)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