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去西子湖畔看望画家林风眠先生。柳丝如烟,梅花渐渐落了,桃花正含苞待放。
杭州西湖边一座青瓦的二层别墅,古朴典雅,便是林风眠先生的故居,位于灵隐路3号的玉泉别墅。这座别墅建于1934年,由林先生亲自设计建设。拾梯而上,看见画家吴冠中题字牌匾:林风眠故居。
走进林先生故居的一楼,有林先生一家人的照片,陈列柜里摆放着他一生的成就,仿佛林先生的百年人生就浓缩在这里。
1928年,林风眠先生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之邀,在杭州孤山主持筹办国立艺术院(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首任院长。林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那一年,林先生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年仅二十八岁。
沿着木楼梯而上,二楼是他的画室,三面墙壁皆是大窗,墙壁上陈列他的画作,枝头小憩的小鸟,穿白衣的仕女,风中的芦苇,湖面飞过的大雁,秋日的红枫,依偎在一起的白鹤,大朵盛开的鸡冠花……如今,这些画作陈列在这里,来拜访林先生的人,用一双双眼睛抚摸过他的画……
靠窗的展柜陈列着他穿过的几件旧衣,朴素而整洁,一顶旧的礼帽,绘画时的工具与几支画笔。墙上挂着林先生在廊前的照片,他正值盛年,穿着一件毛衣,抱着手臂,望着窗外,神色悠然。女儿林蒂娜穿着白色上衣、黑色的长裙,亭亭站在门前的楼梯上,春日的阳光洒在她身上,如一枝盛开的白玉兰。
多年前,林先生在画室接待一批批的师友,他们相聚在此,谈美论艺,其乐融融,来客中有赵无极、关良、吴冠中、苏天赐、木心……
我站在二楼的窗前,静静凝望着窗外,一棵梅树老了,枝干虬劲,梅花悄悄落了,满树绿叶丛生。此刻站在窗前,想起林风眠先生说:“画家和诗人,有一双共同的眼睛,通过灵魂的窗子,向世界寻求意境。”
也许七十多年前的早春,林先生他画画累了,也就倚在这扇窗前,一个人静静站着,静静赏梅,风中也飘逸着寒香。
画家黄永玉在文中写道:一次去拜访林先生,当时“文革”刚结束,林先生出狱不久。推开门,见七八十岁的林先生正抱着一个七八十斤的煤炉子进屋。那时,他一个人已经孤独生活了很多年,妻子与女儿都在国外。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照顾着另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1991年,在香港医院的林风眠已到了弥留之际,他虽不能说话,却挣扎着在纸上写下遗言:我要回家……我要回杭州……西子湖畔的玉泉别墅,永远是他魂牵梦萦的家。
窗外,正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我站在林先生的画前:几只小鸟站在林间的枝头,挤挤挨挨的一排,椭圆的树叶衬着鸟儿圆圆的黑色身体,小鸟和椭圆的树叶相依相伴,交相辉映。画得满满的,没有留白,给人视觉上极大的满足感和喜悦。林先生笔下满纸皆是天真,分明是童心对童心。小鸟们不吵不叫,只是静静地立在枝头,微微闭着眼睛,听着春风,嗅着花香,在风中睡着了。
走下楼梯,我在玉泉别墅前站立良久,楼前的香樟树高大耸立,绿荫满地,廊前有燕子翩飞,来参观林先生故居的不过三四人而已。别墅前的玉兰花和海棠却开得分外热闹。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