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藤蔓散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杨帆 时间:2025-03-26

文/杨帆

“西瓜,一块钱一斤。”
  这声吆喝总让我的指节泛起泥土的褶皱。作为农民的孩子,自幼便懂得铜板都是从土地的血脉里刨出来的。
  爷爷的脊背在四季更迭中弯成犁铧的形状。我的童年就在八亩瓜田里生根发芽:春分时节,大棚是暖融融的,空气是暖的,阳光裹着黄瓜、豆角、西红柿的嫩芽,一寸寸爬满竹架。夏天穿过八亩的田间地头去抱西瓜,装满我总认为不太牢固的三轮车,夏季过后,爷爷挥镰斩断枯藤的脆响惊起一群偷食的麻雀,把西瓜的藤蔓清理完又开始种白菜了。
  夏天是我们这里孩子的噩梦,恰逢暑假就得回村去田间地头抱西瓜,小到七八岁的孩童,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得顶着烈日劳作。晨露未晞的瓜田里,露水还在西瓜藤蔓上自由生长时便被一双双大大小小的脚惊扰,刚到田里,露水正浓,鞋子和裤腿不一会儿就被露水浸湿了,爷爷总是会用他的花式切瓜法给我们切一个品相最好、又大又甜的西瓜。“这声儿脆的,熟透了!”我和弟弟学他敲瓜,却总辨不出门道。当时七八岁,我和弟弟一人最多抱得动一个瓜,若撞见“黑美人” —— 那瓜皮乌亮如墨,总要争执归谁。大家都认为这个西瓜是独特的,也是属于自己的。瓜摔裂在地,红瓤淌成一条河。爷爷拾起碎块,抹去沙土:“碎瓜甜,中午加菜!”
  在农村的女性是坚韧的,她们承担着和男人一样劳作的任务,还兼顾着日常的琐碎事务。瓜田里的女人,脊梁比扁担更硬。矮小的二婶能挑四五个西瓜,汗珠顺着发丝滚进衣领,裤腿蹭着藤蔓沙沙作响。男人们蹲在三轮车旁码瓜,女人们一趟趟往返,脚步歪斜却稳当。我蹲在田埂数瓜纽,听见她们喘息中夹着笑:“这担子压不垮人,穷才压垮人。”
  一天的劳作下来,暮色悄悄来袭,三轮车装满了西瓜,西瓜上坐着我和弟弟,车厢里铁皮震颤的声音是我们的夏夜节奏,在夏天夜晚凉爽的寂静中回环。黑蓝色的天空中装点着星星和未散尽的几缕浮云,回到家了,身上终于变得干爽起来,也该吃饭了。
  从柴垛上抽出几根比较粗壮的木柴,再取一些火引子,用泥土搭建的灶台里先点着火引子然后迅速加入木柴,等待炊烟生起,时不时用“火枪”搅动一下确保有足够氧气进入,火才不会熄灭。一口大铁锅,一碟咸菜,三碗“玉米饭”,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窑洞门口,和鸡和狗,和整个世界。爷爷的炕上有一台收音机,年年播放黄梅戏,等暮色回响时,锁上门闩,进入梦乡。
  夏天的雨是暴烈的交响乐,低矮的窑洞总归受不住如此大雨的清洗,我记得在一次特别漫长的雨季里,窑洞上被冲下来的泥水总是在不经意间劈头盖脸地洒下来,于是在泥水日复一日的冲洗中,窑洞塌了。我们和爷爷搬了三次家,我最喜欢大棚,爷爷用铺盖把我和弟弟卷起来晃荡,就像会飞了一样。大棚里偶尔会冒出来一两条蛇又或者在夜班熟睡时向我迎面砸来的西红柿,我甚至在大棚的某个角落里挖出了爷爷藏起来的钱!塑料瓶裹着霉斑,纸币粘连成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不过满是尘垢和褶皱。在那个雨季中为数不多的清丽日子里,我们把钱全铺开来,从炕上到地上,到每个阳光能照进来的角落,一张张整理好然后放入罐子中封存好,又重新埋入地里。
  西瓜地就在高速路旁,稻草人对人来讲显然是没用的。偷瓜的人胆量也参差不齐,有人摸黑抱走西瓜,有人就地砸开啃得汁水横流,顺便再抱走几个。为了避免再遭到侵害,爷爷搭起塑料庵,棚脚离地三尺,说是“防蛇虫,也防人心”。守夜时,他点一盏油灯,咳嗽声故意拖得老长:“咳咳——哪个贼娃子不长眼?”风声掠过藤蔓,偷瓜人的脚步仓皇逃远。爷爷听着细碎的声响,守着八亩土地,年复一年……
  在勤奋的农耕中,一代代人脱离了土地,走向更宽阔的世界。每年假期回到爷爷家,院子里一方小菜畦,几棵老桃树依旧,在微风中摇摆起我的童年。而那个老人,正把时代的光斑,一粒粒摁进泥土的褶皱里。

编辑:一加

上一篇:小 路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