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家里的蟋蟀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小侠 时间:2025-02-07


文/王小侠


上周末,突然家里传来一声熟悉的蟋蟀(俗称蛐蛐)声,感觉亲切新奇。亲切是因为小时候在家乡经常听到这种叫声,新奇是我家住在31楼,这么高的楼它是怎么爬上来的?

找遍了家里的各个角落,却没有找到,先生说它一定藏匿在阳台上的花草间。出于好奇,一探究竟。可当我想找它的时候,却又听不见叫声了。
  先生说,它只有早晚才叫,于是我决定不再打扰这只可爱的精灵。果然,这么多天每天早上它都用动听的“歌声”将我叫醒,晚上又用它清脆的“歌声”伴我入眠。
  说来奇怪,这几天睡眠质量极好。我想一方面有朋友、家人对我的关心,再加上有蛐蛐动听的“歌声”呵护,心情也好了。
  我和蛐蛐和谐共处了一个多星期,我叮嘱先生千万不要伤害它。心有灵犀。蛐蛐似乎在我家住着也特别开心,一会儿跑到书房,一会儿又跑到阳台,一会儿又跑到卧室、卫生间,不是藏在花丛中,就是藏在某个角落,反正我至今还没见到它的真面目。
  今天早上,声音又从卫生间的地漏里传来,我纳闷地漏那么窄的缝隙,它是怎么进去的?是不小心滑下去的?果真如此,它就再也爬不出来了。赶紧吩咐先生把地漏上的网子拿开,以方便它爬出来。先生戏谑地说:“人家养猫、养狗,你养蛐蛐,真是个怪人。”
  记得小时候家里房檐下突然多了个燕子窝,娘说,不管动物还是昆虫,都是有灵性的,千万别伤害它,这是燕子的家。每天看到燕子飞出去觅食,回来给小燕子衔着食物,娘心里就特别开心。娘常自言自语地说:“其实人也就是一只鸟,上世间来就是为了一口吃的,忙忙碌碌可不就是为了下一代么!”
  我不知道这只忙碌的蛐蛐是在求偶,还是在唱歌?我更不知道,这只在晚上给我孤寂的心灵带来慰藉的蛐蛐与它的同伴失散会不会孤单?和它的配偶分开会不会难过?
  听到它清脆的叫声,应该是到了一个比较开心的新地方了吧,这相当于漂洋过海出国留学了,虽然也有压力,苦闷彷徨孤单,但是总的来说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
  一只突然造访的蛐蛐,激起了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每到半后晌,刚收完麦子的场院就是儿童的乐园,好不容易有一块宽敞的地方,孩子们伴着蛐蛐的悦耳叫声可劲儿撒欢,你追我赶的打闹声,刚学会骑自行车,就不停地按铃声,还有一边喊着:“来了来了,车子没闸也没铃,碰了你千万别嫌疼!”大人们则在一边乘凉拉闲话,有的妇女还不忘出来抱上一捆麦秆儿“掐帽辫子”。
  最热闹的是一帮调皮的男孩在“斗蛐蛐”,为了参加战斗,这些孩童就要提前逮蛐蛐。这种昆虫一般生活在房前屋后的墙缝瓦间、草丛土穴中,它们喜欢独来独往,雄性为了吸引异性交配,叫声格外响亮,于是顺着叫声,这些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孩童,蹑手蹑脚,手刚一搭上,蛐蛐一蹦跑了,接着再抓,还真不好逮呢,那只有锲而不舍了!
  我抓到了!我也抓到了!随着接二连三的喊声,几个小伙伴就把捉住的蛐蛐放到提前准备好的瓶瓶罐罐,有的还用麦秆儿编织一个笼子,将蛐蛐装在里边,并给自己的蛐蛐取个响亮的名字,什么黑头、大宝、将军什么的。啥叫起来得劲,就取啥名字。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就在空地上摆开了阵势,在一片叫好呐喊声中蛐蛐们就开始了厮杀。蛐蛐的视觉不是很好,全凭前面的长须,这个长须好比探测器,蛐蛐就像某些有个性的人,喜欢独处,特别好斗,特别是当都是雄性的时候,见了就斗,毫不含糊。蛐蛐的智商不低,它们也知道闪展腾挪、避实就虚,你咬我翅膀,我咬你大腿,你从前面攻击,我从后面偷袭。蛐蛐的拼搏精神,不亚于现在八角笼中比赛的拳击手。经过激烈的角逐,有的蛐蛐胜利了,仿佛得胜还朝的将军,有的被弄伤了眼睛,甚至断了一条腿,它们忍着疼痛,卧在那里疗伤自愈,等待时机进行反扑,有的甚至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还睁着一双不屈的眼睛。
  其实,动物与昆虫在自然界都形成了生物链,按达尔文进化论说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