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年味尤浓 恰似旧瓶装新酒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吉宏伟 时间:2025-02-06


文 / 吉宏伟


大年初八,人们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浓郁的年味仍在持续。

春节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坚守;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的坚持也更加坚定‌。

内涵和外延被不断丰富、改进、变化的春节,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心中神圣的地位一直不变,万古长青。年味,正如陈年的老酒,愈老愈醇,愈陈愈香,恰似老瓶装新酒。


年味在年前的忙碌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吊酉,三十的夜里闹一宿。

春节前的生活节奏,主打一个忙,忙着回家、忙着采购、忙着清扫、忙着……

洒扫庭除迎新春。在年前进行大扫除,是传统中的扫尘,是中国民间在迎接新年时的重要习俗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人们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等,以此来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清净吉祥。

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年春节前进行大扫除是迎接新的一年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对自己的住房、衣物、庭院、家具进行全面清洁以外,有老人的,还要专门抽出时间,帮老人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置办年货待亲人。置办年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汉武帝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过年办年货的习俗也随之兴起。在古代,年货不仅仅是食品,还包括祭祀用品、爆竹等,用于驱邪避灾、祈福迎祥。随着时代的推移,年货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变化,从汉代的保健酒、五辛盘到唐代的飞帖、春联,再到宋代的腊药、锦装等,年货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到了新时代的今天,购物变得非常方便,大年初一超市也会开门营业,似乎没必要专门置办年货了,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春节前置办充足的年货,吃的、用的、拜年带的,都会提前准备充分。所以春节前的街道总是人挤人,浓浓的年味乐在其中。

添置新衣庆新喜。过年穿新衣在古代主要为了驱邪避灾,表示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新一年新气象、新开始的期待。新衣不仅代表着外在形象的更新,更象征着内在精神的焕新,是对个人和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待。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于驱邪避灾等迷信活动已不再关注,但新年添新衣的风俗却保留了下来。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过年的时候,那怕不给自己添新衣服,也一定会给父母、长辈、子女、晚辈们添置新衣。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爱、浓浓的祝福都在这一件件的新衣服里。


年味在年中的交流中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除了拜年的形式,拜年的内容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保留了原始的拜贺新年,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

拜年是亲情的升温。在这个个人社交圈子越来越成为主流的今天,在这个走南闯北越来越流行的社会状态里,亲人们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见不上面。亲戚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重。利用过年大家都回到家乡的机会,在拜年的时候,让长辈看看晚辈的成长,让小辈重温一下家庭的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春节,亲情只会越来越淡,人情味也会越来越淡。拜年,成了维护亲情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拜年是身心的放松。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之弦一直绷得很紧。在日常生活中,那怕是吃饭喝酒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功利在里面,人很难真正放松下来。而春节拜年,见的是有血脉关系的亲人,这些亲人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的竞争利害关系,即使说了不适当的话,也不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让人真正放松下来,卸下一切伪装,展现真正的自我。

拜年是信息的共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信息就是财富的时代,天各一方的亲人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工作生活环境,接触的人和事也各不相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拜年的交流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大多都没有什么价值,但有时候一个漫不经心的故事,一条不起眼的信息,一个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叙述,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的机会。


年味在年后的文化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社火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热闹喜庆的氛围里,乡愁更加浓郁,乡村更加美丽,乡风更加文明。

文化活动是乡愁的加码。“远亲不如紧邻,紧邻不如对门”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的岁月,农村许多活路是一家一户无法完成的,必须靠乡亲们齐心协力才行。比如,积麦秸、点瓜、盖房等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浓郁的乡愁。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的劳动场景已成为历史的符号,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淡漠。而文化活动,却必须多人协作,默契配合,离不开大家共同努力和足够信任。在这种合作中、配合中、活动中,人与人的感情被无限的拉近,乡愁也从心底悄悄地滋生并不断成长壮大。

文化活动是美丽的升级。要开展文化活动,就要有场地,而农村的文化活动,不仅要用到大广场,还要用到巷道。因此,各家各户,虽然经常不在家,也要把自家门前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文化活动的村庄,门前绝对没有“三堆”,这可比政府做工作清理容易多了,全部是群众自发开展。因为村上有热闹,就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观赏,自己家里也要彻彻底底进行洒扫庭除,即使在城里过年的人们,也不例外。同时,村两委还会借此机会,对村上的亮化、美化、文化进行一次集中改造,所以一次文化活动,就是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晋档。

文化活动是文明的加强。村上的文化活动,热闹的同时会对村上一年来涌现的各种先进进行集中表彰,奖品虽不贵重,意义却很重大。受表彰的会以荣誉为动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先进;没有受到表彰的,也会以先进为榜样,暗自用功,努力提升,争取在来年迈入先进的行列。例如,评上好媳妇的,娘家人来了倍感面上有光,就会告诫女儿“村上评你做好媳妇,你就要为咱家争光,更加孝敬公婆,不能让人戳脊梁骨”。这样的媳妇在过后的日子里往往会做的更好,不会让好媳妇的荣誉蒙尘。而没评上的,尤其是新媳妇,娘家人也会鼓励“你看人家谁谁,你要向人家学习,不能让村里人笑话咱家没教养”,文明的乡风就在这样的评比中不经意地成为社会的主流。

春节就好比一个古董酒瓶,不管是白酒红酒葡萄酒,还是土酒洋酒鸡尾酒,装进了春节的瓶子,就有了浓浓的中国风、深深的中国情、痴痴的中国心。

年味,历久弥新,永恒不变,却又常浓常新,拔动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弦,丰盈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怀。


编辑:佑怡           责编:小木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