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山峰孕育四座诗峰(4)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墨耘 时间:2025-01-24
文/ 墨耘 最后说说苏轼的品山之作。 苏轼被贬黄州遇赦北归,顺道游览庐山。此时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和黄州深思,已经脱胎换骨,不仅写出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雄文,而且创作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众多震古烁今的诗词名篇。游历庐山时他心情十分舒畅,但有不少古贤的诗词名篇在前,要写出不一样的妙趣,何其之难!苏轼不愧为千年一遇的大才,他在游历庐山一路景色后,写出了这首思致渺远的名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把在庐山见到的奇景,与自己四十几年来的人生感悟相结合,生发出了这首深含哲理的诗。与其说他是在赏庐山,不如说他是在品庐山、品人生。 苏轼在长期宦海生涯中,经历了对王安石新法从全盘否定到觉得新政也有其好处的转变,可见苏轼是一个善于思考、人格独立的真君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为时代所容纳,但“真金不怕火炼”,时间越久,他的人格魅力越为人称道。他对事物的看法,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所以他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著名学者林语堂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十分贴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从自我肯定方面下笔,说明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从否定方面发力,说明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后者更深刻、格局更大,意境也更高远。 文学的厚度最终要靠历史的深度来检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一时的热门文章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只有那些思想深刻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检验,历久弥新,成为穿越时空的名篇。这四首名诗,都是作者亲临名山有感而发的心声。山不在高,有内涵则灵。这些山,因为有了这些著名诗篇,也就更着灵气。这些诗,也因为这些山峰,而成为一座座诗峰。山和诗、诗人和哲理在机缘巧合下,实现了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影响深远的经典,这是山水之幸、诗家之幸,更是后世读者之幸!这些璀璨的诗篇,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编辑:林夕上一篇:吃个花馍就算过年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