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跑旱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周永兰 时间:2025-01-24

文/周永兰

“大侄女,看跑旱船啰!”

看到凤鸣叔的信息,我抓起手机就出了门。

老远就听见欢快的锣鼓声。循声而去,小广场上围满了人。广场中间,几个身穿彩衣的人正在表演。只见一位老船翁正双手划桨,带着一只花船前进。船翁头戴斗笠,白眉白须,笑容满面,动作轻松;那花船造型极是精巧,船身窄而浅,金黄绸缎装饰,下面垂着宝蓝绸缎,长及地面。随着船的移动,那蓝绸悠悠飘动,有时如水波微动,有时似波浪起伏,煞是好看。船中是镂空的小舱,舱顶高耸,像电视剧里清代皇帝上朝时戴的帽子;从舱顶上向四角垂下四条长长的红绸带,接近舱身处挽成大朵红花,跟着花船摆动。

花船后面跟着一老妇,打扮如戏曲中的媒婆,头戴大红花,手持长烟锅,一走三扭,逗人发笑;花船两侧各有三位穿红着绿的喜娘,舞着花扇,踩着舞步,随着花船前进。

远远望去,整个花船如同一座精致的花轿,只是轿杆变成了船儿,而且能够自己移动。近前细看,只见船内有一杏眼桃腮的美人,花旦打扮,俏丽甜美,和着船翁的动作,把握着船行速度和方向。说“和着”似乎不妥,她才是整个表演的中心。只见她时而喜上眉梢,款步前行;时而蹙眉愁颜,脚步迟缓。她欢颜疾步,花船便如五彩的鱼儿,在那起伏的“波浪”中穿行;她踌躇慢行,那花船便在“水面”上缓缓飘着,微微动着。呀,船怎么停了?船翁反身查看,满脸疑惑;老妇上前探问,险些扭脚。那船停住,蓝绸铺在地上,如同静流;美人端坐舱内,一言不发。

“不想嫁了就嫁给我么!”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喊了一声。

周围人哄笑起来。

美人脸色不悦,微微侧身,背对小伙的方向。

这边又喊起来了:“小姐姐,那你看小生如何?”说话的人舞台装扮,应该是表演队的人。这么做,是活跃气氛吧?

美人冷脸相对,又一转身,避开那人。

老妇走到跟前,施礼赔笑;船翁使尽力气,用桨撬船。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有人喊道:“姑娘,快走吧,莫误了好时辰!”

那美人缓缓起身,花船跟着轻轻摇摆。船翁有时以桨为篙,撑船转向;有时全力划桨,“击浪”而进。只见蓝绸翻飞成荡漾的水波,花船摇动如灵动的鱼儿。锣鼓声,叫好声,鼓掌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凤鸣叔一直守在摄像机前,全神贯注于拍摄。休息的时候,他告诉我,这“跑旱船”又叫“耍彩船”,是咱们西乡县过年的民俗表演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西乡的陆路还不发达,主要依靠水运。牧马河、泾洋河便是最重要的水运河流。县城内牧马河段保留下的地名,如上渡、中渡、东渡,都是水运时代非常繁忙的渡口。后来,公路发达起来,逐步代替了水运,曾经的美好成了记忆,人们便用“跑旱船”这种民俗表演来怀念过去。

凤鸣叔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记忆里,小时候县城边的牧马河上有一座破败的木板桥,就在现在廊桥的位置。然而我却从没有在那木桥上走过,因为属于危桥,大人严令禁止。与它相比,如今的廊桥简直就是“天宫之桥”。

跑旱船还是我上小学时见过的。那时候的正月天,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看表演,追着耍社火、踩高跷、舞龙灯的队伍,跑上几条街,肚子饿了还舍不得回去。

“走喽!回去做饭吃。这是彩排,过年的表演更好看!”一位大妈拽着小孙子走出人群,边走边感叹:“我就说嘛,好东西不会丢。这不是耍社火、舞狮子,都又回来了?”

“这是好民俗,丢不了!以后会更热闹!”凤鸣叔笑着大声回应。

我连连点头。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广场上,表演队,人群,广场周围的树木,都沐浴在柔和的金辉里。锣鼓铿锵,承载着人们美好心愿的花船,如色彩明艳的锦鲤般继续快乐游动。

编辑:林夕

上一篇:在冬天思念一场雪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