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93)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鹏程 时间:2025-01-24

文/王鹏程

1907年9月14日,日本汉学家桑原骘藏和宇野哲人经过函谷关时,还可以见到关门左右有清嘉庆六年(1801)的对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路右石碑上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所题的“函谷关”。1925年6月3日,日本汉学家加地哲定也经过函谷关,上述历史遗迹还未漫漶,他记录道:

……出了灵宝走了二里路,渡过弘农河,西边耸立着一座高山,那就是函谷关。新建的二层城门楼,还有一座古函关。楼上供奉着老子驾青牛的塑像。上有一副对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上联里的田文就是孟尝君,因鸡鸣狗盗的传说而得名。下联写的是老子遇到令尹喜,为世人留下了“五千言美文”的故事。山势向南盘桓,北面被黄河阻断。中间只有这一条路,连猿猴都无法通行。真是天然的要冲、天下的绝塞啊。进入关门,行走在峡道中,两岸峻峰林立,道路如羊肠一样盘旋曲折,山表是清一色的黄土层。天一旦下雨,积水就会淹没车轴,就算不下雨,那如山涧小溪一样曲折难行的小路,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可以过去的。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这里绝不是箱根那样的地方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鲁迅经过函谷关时虽然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录,但老子骑青牛遇到关令尹喜的故事,无疑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缘际会,十一年后,在《出关》中,他的记忆被激活了。

《出关》以孔子拜老子为师,两人相争,老子失败出关为线索,通过老子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地批评了老子哲学,认为“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鲁迅1936年2月21日致徐懋庸)。在小说中,鲁迅有机地融入了当年西安讲学的一些亲身经历,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出关》中的函谷关,“城墙倒不高”,老子被“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大厅——“临窗一望,只见外面全是黄土的平原,愈远愈低;天色苍苍,真是好空气。这雄关就高踞峻坂之上,门外左右全是土坡,中间一条车道,好像在峭壁之间。实在是只要一丸泥就可以封住的”。这完全“可看作鲁迅当年登临函谷关的记忆重现。至于作品中写到的老子被迫‘讲学’的情状,更可以说是鲁迅西安讲学记忆的一种不无夸张的艺术化表现”。写到老子开讲也是一样: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 ”: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

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喝过开水,再吃饽饽”“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这些鲜明的西安印迹,让我们不禁联系到鲁迅西安讲学的体验——“听讲员的乌七杂八,是鲁迅西安讲学时的一个直观印象。因为陕西省创办的暑期学校虽然是西北大学和教育厅合办,但听讲员并非都是大学生,而是各地派来的小学教员或职员,还有督署的职员、讲武堂的军官士兵等等,面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听众,演讲效果可想而知。”老子与听讲者之间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鲁迅与其他讲师当年在西安讲学时也曾遭遇,“而‘哩’‘呢’不分,更是鲁迅自己的亲身经历”。

(未完待续)


编辑:林夕

上一篇:路过大别山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