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67)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鹏程 时间:2024-12-09
文/王鹏程 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看了刘箴俗的表演后说,自己“尤喜欢刘箴俗,他实在有演戏的天才”,称赞他“是生就的演旦角的材料,很少人能及他。他的身材窈窕而长,面貌并不是很美,但是一走出来,就觉得有无限动人之至”。剧评人(易)雪泥甚至将《庚娘杀仇》中的刘箴俗与梅兰芳加以比较,认为刘箴俗比梅兰芳艺高一筹,“我用什么方法来形容刘箴俗好哩,没法子,我只好把梅兰芳做个比较罢,梅兰芳本来也算得个美男子,但是唱戏时,眼睛有点爱翻白眼,口无意中咧着,怪难看的,刘箴俗就没这毛病;梅兰芳美中总带着俗气,刘箴俗美中却有书卷气;刘箴俗配如是大家闺秀,梅兰芳只配做大腹贾的小老婆”。可惜天不假年,正当刘箴俗在表演上如日中天之时,却因演戏过劳而患病。1924年11月29日,在易俗剧场演出《美人换马》时,他抱病上场,被扶出二帘,走到前场,一句未唱就昏倒在台上。后于12月27日逝世,年仅二十一岁。 鲁迅在7月18日观看的《大孝传》,编剧是范紫东。范紫东(1878—1954),名凝绩,字紫东,陕西乾县人。清拔贡生。毕业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陕西同盟会会员。曾任易俗社编剧、评议、评议长。范紫东从1915年开始写小戏《春闺考试》,四十年间编写大小剧本六十八部,代表作有《三滴血》《翰墨缘》《颐和园》《宫锦袍》等,被戏剧界誉为“当代关汉卿”“东方的莎士比亚”。《大孝传》虽然写的是大舜孝敬父母的故事,但剧中“尧舜禅让、选举、共和等情节,皆有所寄托,感慨于民国成立十余年,实无政绩可言,以至国内混乱不堪,因而有一定现实意义”。 26日晚观看的《人月圆》,又名《中秋团圆记》,为新编历史本戏。编剧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陕西富平人。清拔贡生。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曾任陕西省图书馆馆长,易俗社评议长、社务主任、社长等职。代表作有《夺锦楼》《新诗媒》《青梅传》等。《人月圆》讲的是朱秦娘自小失怙,由舅舅陈伯祥抚养成人。陈伯祥吸食鸦片,其妻误信奸人,命仆人胡尔炜将秦娘骗卖至春艳院为娼,儿子陈珠儿亦被胡充女卖入妓院。后来珠儿之师蒋晋与秦娘结合,赴京应试,幸得参赞军机有功,剿灭匪患,斩胡尔炜,陈家于中秋夜团圆。该剧主要宣扬“戒烟、戒赌、戒冶游、戒小足、戒土匪”的主旨。 8月3日刘镇华“在易俗社演剧饯行”,所演剧目不详。孙伏园后来回忆说:“在西安待了二十来天,我和鲁迅先生与夏元瑮先生三人要先返京,临行之前,易俗社特设宴为我们饯行。鲁迅先生平素是不愿参加这种繁文俗礼的,但由于他对易俗社颇有好感,因此欣然赴宴。这次饯行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宴席摆在易俗社的剧场内,舞台上由易俗社的主要演员刘箴俗等演出精彩节目,台下除我们三位宾客外,就只主人十余人,其他再无旁人。我们一边看戏,一边畅谈,一边就餐,这是我从未享受过的一次极饶风趣的宴会。”鲁迅在易俗社看的这几出戏,或关切现实,或别有寓意,体现出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崭新气象,但并未彻底跳脱出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和套路化的表演窠臼,如《双锦衣》《人月圆》就有鲁迅所痛斥的“大团圆”结局。鲁迅在西北大学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时说:“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对“大团圆”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旧戏曲的作者——“中国的文人”,在“圣贤”的封建思想的支配下,不敢正视人生。作为艺术家,虽然他们中间有的人也感受到了“人生现实的缺陷”,有的人还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反映到作品中,却不敢正视,“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只好“瞒和骗”,由是观之,作为中国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先锋,易俗社在新旧文化碰撞、时局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其转型中的传统戏曲实践与发展之路必将曲折而漫长。 不知什么原因,鲁迅五次赴易俗社观剧,没有留下任何评论文字。但从孙伏园的回忆和鲁迅“捐易俗社亦五十”及为易俗社拟定“古调独弹”的题词来看,鲁迅对易俗社能从暮气沉沉的旧戏中焕发新生、开风气之先的改革与尝试,无疑是认可和欣赏的。因之,对于其中的瑕疵,也就不洗垢求瘢了。 第二十七章 “古调独弹”: 是鲁迅所拟,还是鲁迅所拟并亲书? 易俗社在追溯自己的历史渊源时,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鲁迅1924年为其所拟的“古调独弹”的题词。今天一进易俗社剧场的大厅,就会看到鲁迅的雕像及其书迹“古调独弹”。 关于为易俗社题赠“古调独弹”一事,鲁迅本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他在1924年8月3日的日记里写道:“午后收暑期学校薪水并川资泉二百,即托陈定谟君寄北京五十,又捐易俗社亦五十。下午往青年会浴。晚刘省长在易俗社设宴演剧饯行,至夜又送来《颜勤礼碑》十分,《李二曲集》一部,杞果、蒲陶、蒺藜、花生各二合。”鲁迅等人联名题赠一事,最早见于1931年6月印行的《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二)题赠》,但只说是“题词”,并没有提到匾额。该简明报告书为竹纸铅印竖排,16开本,涉及鲁迅的部分是题词“古调独弹”,署名竖排,顺序依次为陈钟凡、刘文海、蒋廷黻、王小隐、王桐龄、陈定谟、孙伏园、关颂声、周树人、李顺卿、李济、夏浮筠,共计十二人。 (未完待续) 编辑:图图上一篇:我的玻璃心小女孩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