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65)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12-06

鲁迅反对“保存国粹”,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流弊颇多质疑和抨击,尤其是不喜欢戏曲舞台演出的方式和旧式剧场混乱嘈杂的氛围,厌恶剧场中那些庸俗、无聊、浮躁、守旧的“看客”。鲁迅不但不爱看戏,即使看到剧场里的长凳,也会“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听着“冬冬喤喤的敲打”,眼见“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以及舞台上“红红绿绿的晃荡”,便“省悟到这里不适于生存”。第一次看戏后,鲁迅就说,“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也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在《社戏》中,鲁迅说自己自1902年至1922年二十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且印象十分之坏——“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社戏》作为小说,并不能充分地证明鲁迅的旧戏观,但我们仍能从中体察到他对传统戏曲所持的态度。
  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在西安的二十一天里,鲁迅接连五次到易俗社欣赏秦腔,为易俗社拟定“古调独弹”的题词,并捐赠大洋五十元。这大概也是鲁迅一生中破天荒的一次。孙伏园后来回忆说:“我看过易俗社的几场戏,也曾和社内一部分当事人有过接触,在记忆中还留有一定的印象。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一个以演地方戏的易俗社,能在三十八年前就受到我国文化新军的旗手——鲁迅先生的关注和鼓励,就不是一件平常的事了。”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剧种,其作为梆子戏的鼻祖,在声腔界一直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戏、参军戏。其唱腔体系和表演艺术最晚形成于明末时期。现存史料中,最早能见到“秦腔”二字的,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抄本《钵中莲》传奇,此传奇为江南一带民间艺人创作。陕西凤翔流传下来的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的木板戏画《回荆州》,则说明此时陕西的秦腔已经成熟,因而才能在半个多世纪后即流传到江南一带。有一种说法认为,李自成起义军以“西调”为军戏,将秦腔带到了北京。清康熙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已流行开来。秦腔艺人魏长生(1744—1802)两次入京,出色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遂声名大噪。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时人称“举国若狂”。当时“京中盛行弋腔,士大夫厌其嚣杂,殊乏声色之娱,长生因之变为秦腔,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故名动京师”。京城喜欢秦腔的达官名流有洪亮吉、焦循、赵翼、袁枚、汪中、戴震、毕沅、郑板桥、吴长远、孙星衍、张际亮、李调元等。在此之前有孔尚任、岳钟琪、年羹尧等人,他们中不少人都写有关于秦腔的诗文评论。如孔尚任的《平阳竹枝词》之四十八写道:“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后来乾隆皇帝觉得秦腔唱词粗鄙,有伤风化,下令京城禁演秦腔。魏长生不得不离开北京的双庆班,南下扬州加入江鹤亭班。《扬州画舫录》记载:“四川魏三儿,年四十,来郡城。投鹤亭班,演戏一台,赠以千金。”江鹤亭班名春台班,以演唱当地乱弹为主,不能自立门户,于是他广聘四方名旦,苏州的杨八官、安庆的郝天秀等,都拜到魏长生的门下学唱秦腔,在江南一带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的场面。极有可能在这一个时期,秦腔也流传到了浙东绍兴一带。
  有人问过鲁迅,为什么他这个南方人对北方的秦腔情有独钟?鲁迅说:“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是旁支兄弟。”这说明鲁迅之所以喜欢秦腔,是觉得秦腔同他故乡的绍兴戏俱有阳刚之美。至于绍兴戏是不是秦腔的分支,并无充足的依据。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腔丰富。在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兴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哥班出现。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鲁迅究竟是否说过绍兴戏受过秦腔的影响并为其旁支,仍待考证,也有待于戏曲史界进一步研究。
  鲁迅虽然排斥旧戏(主要针对京剧),但对民间曲艺,尤其是生命元气充沛淋漓的乡野戏曲怀有亲近之情。浙东绍兴演剧十分发达,鲁迅幼年所接触体验到的“庙会戏”“目连戏”、驱鬼逐疫的“平安戏”等,一直是他美好的回忆,成为他思乡情结的重要载体。他因祖父“科场案”在小皋埠大舅父家避难时,常和小伙伴去看社戏——“戏台突出在水面,称‘虾篱台’,岸上船上都好看戏。演出的多为高调班,也有武调、京班、徽班等,如《通本西厢》《狸猫换太子》《关公走麦城》等,都是当时小皋埠农民所爱看的节目。鲁迅常和小朋友一道兴致勃勃地去看这些地方戏。”这些戏曲曲调慷慨悲壮,与秦腔风格颇为接近,初步培养了鲁迅在戏曲方面的审美情趣。他不止一次表示过对绍兴戏中“无常”和“女吊”的激赏。
  (未完待续)

编辑:北月

上一篇:上了全胜寨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