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我的煤矿摄影生涯:光影中的黑色宝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永生 时间:2024-10-30


文 / 高永生


我曾当过兵,扛过枪;也曾当过工人,经历过下岗。然而,无论何时,我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我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蒲白矿业白水煤矿的兴衰变迁,留存下珍贵的影像资料,铭刻了这座老矿的前世今生。

在三十多年的党务工作生涯中,我用照相机记录下底层矿工和劳动者们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劳动场景,拍摄了近万张照片,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矿工的独特风貌,将矿工的形象瞬间定格,化为永恒。

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便与煤矿紧密交织,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汗水与感动的摄影之旅。

初次踏入煤矿,一切都显得那般新奇而陌生。那深邃的矿井犹如大地张开的巨口,吞噬着光线,却也蕴含着无尽的故事。我怀揣着敬畏与期待,步入这片神秘的领域,决心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之处。

在摄影中,光线犹如独特的画笔。为了捕捉到最为真实、震撼的画面,我无数次深入矿井。井下,灯光昏黄微弱,与黑暗相互交织,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此时,捕捉光线的轨迹,就如同捕捉灵动的精灵。当矿工头顶的矿灯晃过时,那一束光瞬间划破黑暗,照亮飞扬的煤灰,那一刻,时间仿若凝固。为了充分利用这独特的光线,我常常需要花费长时间调整角度,寻觅最佳拍摄点。有时,我会趴在地上,只为捕捉那一束从低处射来的光打在矿工粗糙的手上,凸显出岁月与劳作的痕迹;有时,我又会登上高处,将那片由众多灯光交织而成的光影海洋纳入镜头之中。

煤矿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却极具表现力。那粗糙的岩壁、纵横交错的钢梁、滚滚流动的煤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极具力量感的画面。我尝试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去诠释它们。在广角镜头下,庞大的采煤设备尽显雄伟壮观,仿佛是大地深处的钢铁巨兽;而长焦镜头则能够聚焦于矿工脸上的汗珠,每一滴汗珠都折射出生活的不易与对未来的希望。

在拍摄期间,我与矿工们结下了深厚情谊。犹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矿工在作业时左手不慎碰伤,我用相机定格下了他坚强的模样以及工友们对他的关切与照料。自那以后,他工作愈发努力,对我也更加信任。他们起初面对镜头时颇为羞涩,后来却能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我通过照片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梦想追求。那些全家福照片里,处处充满温馨与眷恋;而工作场景照中,则满满地洋溢着担当与奉献。

在这条摄影之路上,我也遇到过许多挫折。设备在恶劣的环境中出现故障,辛苦拍摄的照片因为参数设置不当而效果不佳,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每一次挫折都成为我成长的阶梯,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煤矿摄影的真谛。

凭借多年的摄影经验,我撰写了一篇《对煤矿井下摄影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到,井下乃是一个特殊的作业场所,其光线、温度以及湿度与井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如何运用我们手中摄影机的镜头,真实、恰当且富有艺术性地反映出煤矿工人的精神风貌,这是每一位从事煤矿摄影工作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从摄影器材的准备、拍摄方法以及拍摄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较为粗浅的表述。这篇文章曾在多家媒体上多次被转发。

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我的作品不断积累,也赢得了一定的认可。当一幅幅照片相继在《中国煤炭报》《陕西日报》《陕煤集团》《陕西工人报》《当代矿工》等多家媒体上刊登,并且多次获奖之际,我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煤矿摄影之路仍然漫长。未来,我会持续深入煤矿,凭借镜头捕捉更多光与尘的交融,诉说更多煤矿背后的动人故事。我打算举办个人摄影展,以使更多的人知晓这片黑色土地上的伟大与坚韧不拔。我坚信,只要我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必定能为煤矿摄影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编辑:佑怡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