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唱歌与唱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炜评 时间:2021-04-09

  我的同学姚敏杰曾说:“一个人要是一生与音乐为伴,那真是太幸福了。”我很认同这话。差不多每过几天,他会在微信上发来好听的音乐,我也偶尔投桃报李。我们从小就都对旋律和节奏比较敏感,老姚还一直有一副好嗓子,开唱便赢得喝彩。我们共同的遗憾之一,就是这辈子未能从事音乐工作。
  前几天小饭团聚首,前半场依例吃喝,后半场依例唱歌——不是去歌厅,而是就在酒席上热闹。你起我伏的间歇,何丹萌先生说:“有一段时间,心头总是萦绕着这首歌或曲;另一个时段,又成了另一首。”这感受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我尤其强烈。少年时期,因为“声色”还行,我常常领唱歌曲,也上台演折子戏,算得上学校里的文艺骨干。碰到一首好的歌曲、戏剧唱段或器乐曲,我听两三遍就能唱得出而很少跑调。不过那时候的音乐接受,几乎全是被动的。
  1977年以后,流行抒情歌曲越来越多,选唱余地就日益大了去。从1980年“群众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到1990年代的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的很多,其中喜欢的不下数十首。卡拉OK兴起于1993年以后,我也有过酷爱。近十来年,与时髦歌曲有些隔膜,转而对戏曲的兴趣更大,连昆曲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了。顺便交待几句,京剧而外的全国各地戏曲,我最爱听河北梆子,觉得它的慷慨激越不输秦腔,华丽与委婉,则为秦腔所不及。差不多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曲库”。库存什么和多少,是长期取舍的结果,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我的库存除了中国歌曲、戏曲唱段和乐曲,还有一些外国作品。“音乐没有国界”,在我这里不是一种认知,而差不多是一种体验。
  有的时候和有的场合,爱外国的甚于爱本土的。半月前参加一位朋友为儿子举办的盛大婚礼,听赏洋洋乎盈耳的《百鸟朝凤》等,觉得好是好,就是太吵闹了,就不免暗想,如果我能活到孙女大婚之日,会建议孩子安排演奏弦乐四重奏,首选海顿的《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或伊凡诺维奇的《多瑙河之波》。这般想法纯出于个人趣好,丝毫没有排斥民乐的意思。自己“曲库”里的作品,和自己购存的书一样,取用全由自己做主。一段时日里特爱什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比如我作为蹩脚的写诗者,一直是杜甫的粉丝,但去年冬天,最爱读他夔州期间写的《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它让我读来共情得很,原因说来挺复杂的,而年轻时通读杜集,并未特别注目这一篇。
  记得一位大作家在闲聊时曾说,他一个人独处时,会哼唱自己即兴“创作”的曲子。这习惯我也有,并且有用简谱记录下来的“作品”。但更多的即兴所唱,还是现成的歌或曲,也就是朱自清谈《诗经》时说的情形:“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以合适地唱唱。”春秋时代的人们,已经常常“借浇”了。比如对于国破家亡、背井离乡者来说,原创者的酒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又何尝不是后唱者的酒杯?大量早期进入我的曲库里的作品,我虽能唱它们,却与其中的大多数并未发生强烈、持久的共鸣。比如舞剧影片《白毛女》,小学时不知看过多少遍,朱逢博老师的七段唱,声情并茂得无可挑剔。
  能让我一段时间里经常调动出来的歌曲、戏段或乐曲,总与我的阶段性心绪有关。比如王立平先生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作的歌曲——诗词配曲,每一首都堪称精品,但在好几年里,我“逢场”必唱的是《红豆曲》,原因不必细说了。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是我1990年代中期“逢场”的保留歌曲,原因倒可以说一些:那时我日子过得很苦,几乎是卑贱地熬光景,但“驿动的心”,不仅不自怨自艾,还可说很强很倔,所以第一次听到它,就回肠荡气了。而我的一位歌友那些日子里K歌,第一首总是齐豫版的《橄榄树》,自然与他的衷私颇多牵涉。
  四十岁以后的数年间,我很爱唱刀郎的歌曲。可以说第一次听赏刀郎作品专辑,就被彻底征服了。我在笔记本上写道:“很早从秦腔《三滴血》里学会了‘真米实曲’这个词儿,现在觉得用来形容刀郎的歌曲,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和一切花哨的流行歌曲相比,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精神生命气象,具有你根本无法抵挡的摄魂勾魄的撼动力!”刀郎确实唱得太好,但也未必人人喜欢,我之所以痴爱它们,是由于当了多年教师后,开始讨厌“台上人”种种的拿腔作调、装神弄鬼、花拳绣腿,刀郎的歌曲,正好与这些格格不入,所以极合我的胃口。近些日子里最爱唱的,不是一首歌而是一段戏,出自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为什么,没法说。谁想听我吼一嗓子,就请我吃饭吧。

编辑:高思佳

上一篇:石老汉
下一篇:回乡见闻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