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有个石老汉,武艺高强,德高望重,因年龄大故未有人直呼其名,就称石老汉,久而久之,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名,只知其叫“石老汉”。
石老汉名石怀德,原籍河南省获嘉县中和镇前五幅村,1938年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蒋介石下令炸了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泛区灾民纷纷向西逃难到陕西,加之当时蝗虫泛滥,庄稼没有收成,大量河南灾民加入到难民大军里,西向入秦。石老汉一家经渭南、西安,一路逃难到武功县武功镇,先后在东坡崖下几个村子的窑洞盘桓数年,最后住在北庙村坡下窑洞,算是稳定了下来。
石老汉共有三儿一女,大儿留在了河南老家,其他子女跟随他来到了陕西,后在本村又收了一名义女。他们一家到陕西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共五代人。
新中国成立后,允许难民入籍,石老汉一家及数家河南难民入籍我村,从此安定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坡下窑洞已经废弃,石老汉一直住在半坡的窑洞,在窑边坡地开荒种了些蔬菜,自己一个人生活,儿孙们住在村里,经常做了饭给他送去,他自己生活能够自理,也不常到村里来。两个儿子长大后在西安某军工企业就职,不常在身边,孙子辈都在村里,时常前去探望并练习武术。
石老汉一身武艺,受到村民的尊敬,村里很多年轻人拜他为师练习武术,周边村子一些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闻讯,也要来学,石老汉都收下了,于是在农忙之外,只要不下雨雪,每天晚上,场院里刀枪呼呼,拳脚生风,全村尚武之风大起,侠义之名四处传扬,因此,北庙村尚武在本县名气很大。
我的父辈大都是石老汉的徒弟,村人亦如是。
自七八岁起,我也跟着村里一群孩子学拳,晚上去石老汉的徒弟家里扎马步、练冲拳和翻跟头等基本功。学的是小洪拳,拳脚套路也学了一些,只是自己用功不够,未能精研细学,也没有长期坚持,终至废弃。
到了我们这一辈人学拳的时候,石老汉已经七八十岁了,不再亲自教拳了,都是他的徒弟在教,从来没有收过钱,只要谁有兴趣就可以去,不想去了也没人来找。我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一类人,自从进了学校读书,学拳就放松了。
拳虽没有学成,石老汉却是经常见的。老人大约高一米七二,瘦高个儿,精神矍铄,说话一嘴的豫腔秦调,时间长了,村里人基本能听懂。
我上小学的时候,顺着小学校的那个坡下去,就是我们村的南沟,南沟种着一片柿子树,石老汉的窑洞正对着南沟,我们无论是在南沟放羊,还是找软柿子吃,都会碰到石老汉,那时他走路已步履蹒跚,但却稳健,也不生病,还能自己耕种窑前的一小片地,这都是他长期坚持练武身体强健的结果。
我们小伙伴渴了就会到窑里要水喝,那时石老汉已经挑不动水了,他的徒弟和孙子会经常帮他挑水,窑里的窑壁上贴着毛主席像和一些宣传画,窑壁一侧还挂着刀,靠着几支长矛,我们小孩子看着新鲜,但也不敢去动刀枪。石老汉和蔼可亲,从不拒绝我们去喝水,他的徒弟时常会送给他核桃、大枣等吃食,我们一伙小孩子拥进他的窑洞时,老人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往我们的手里塞。
我们村几代人都是石老汉的徒子徒孙,都感念老人教拳的恩德,从没有把他们一家子当作外地人对待,倒是比本地人还要亲近。1985年石老汉90高龄驾鹤西去,一时惊动了十里八乡,全村老少和其众多徒子徒孙前来吊唁,窑洞前人头攒动,悲声一片,场面十分感人。其家人和众徒弟在他住的窑洞一侧立碑纪念老汉,老汉的一世英名被众人铭记,逢年过节予以祭祀。
至今,石老汉在我村教习武术一直被传为美谈,老汉一生尊崇“精武尚德”的信条,言传身教,树德立范,为一代乡村侠士。石老汉虽为难民入秦,但以此乡为故乡,终老于斯,是为乡贤故老,备受村人爱戴。随着社会的发展,练武的人少了,全村习武的盛景已经不再,但是这一段民间历史却流传了下来,成为本地的传奇和佳话。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