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书脊上的尘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国欣 时间:2021-04-07

  新搬入的房子,大理石桌靠墙而置,宽而平整,可以于桌面放很多书。因此,我欣欣然将以前租房时候无处摆放的书一本本摆起来,很有成就感。然而,很快就陷入尴尬境地,如果我好几天来不及擦拭,就会发现或宽或窄的书脊上都会落一层薄灰。图书馆的书似乎很少如此,大约因了管理员时时拂拭,自己房间里总共没有几排书,经常还落着灰尘,真让我觉得难以承受,有一种挫败感。
  难道应该说书本喜欢灰尘吗,所以与它亲近?我难免懊恼,但有时又觉得温馨,一层层书脊上落满薄薄的灰,不细看还真看不出。如果不用湿布去擦拭,而是干布,很容易惊动起满世的尘埃,这时候就会很愧疚,仿佛一种打搅。但湿布去擦拭,也总觉得那些尘埃恶作剧地顺着缝隙进入书本了,一本又一本,总有清除不尽的懊恼。尤其有太阳的上下午,随意动一本书都会发现灰尘在光里飞,好像等着继续落在哪一本书上。
  爱书的人大约不得不忍受灰尘吧,因为这也许代表着一种陪伴,如影随形。
  我不喜欢浅浅的薄灰,却非常喜欢那种搁置了很久的书,时代越久越让我觉得亲切,因为摸起来感觉越来越轻,最重要的,“吃了”许多尘埃的书开始泛黄,有了一股子气味,似乎更接近它的本源了。而这种历练,是需要落很久很久的尘埃的。嗯,怎么说呢,我不喜欢亲眼所见尘埃落满书本,却又喜欢经过尘埃“洗涤”了很多年的旧书。
  我那熟知很多世事的老祖母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想起来真让人遗憾。冬天炉子里烧着什么样的秸秆她都能通过气味闻出来,而且能闻出长了几季,经过怎样的雨水。对于新米和旧米,她只需要摸一摸,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就能判断了,根本不用煮熟了放进嘴里。至于书本,她也是非常神奇的,经常拿起我翻阅的书,说这本可能是用枣树打浆做的,那本可能是刺槐。她能有这样的本事,除过靠年龄的阅历,大约也与她对这方面有极其浓烈的兴趣有关系。
  书本是山野的味道,树木的味道,自然的味道,即使它们被搁置在水泥房子里,它们仍然散发着一种田野的香气。也许,书本与尘埃亲近,是想念前生前世。单只这样想,对于置身于城市二十七楼的我都像是获得了一种安慰,因为我也想念我不可名状的前世,我的尘埃岁月,我自己也是尘埃的一部分,借取一些机缘才生而为人。看过一本书,里面一句话印象颇深,意思人是尘埃的结晶,他还用了“最精致”来形容。我讨厌这个最高级,因为这还是体现了人本中心,而如果万物众生平等,我们一切所见,均皆尘埃结晶。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尘埃在光线里飞舞,让人懊恼又让人亲切,书本上的尘埃尤其如此。尘埃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也许,书本上的尘埃更想揭露这个真实。放久了,不擦拭,生活就回到原初部分,与尘埃拥抱,逐渐化身为尘埃,和光同尘,大约这个意思。
  很多人对焚书是惧怕的,觉得这种文化太野蛮,其实就大的历史而言,焚书也许是回到生命的原初。看过一个故事,说某地区缺柴火,会把书打湿压制成煤砖样以取暖。我老家在陕北,产煤,一年又一年一辆又一辆的车子盛满了煤粉不断驶向远方,我想到那要是一本又一本的书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慨,就觉得内心疼痛无法承受,又觉得如此流通也是好的,生命需要这样流通,书本也是如此。
  我觉得收破烂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尤其那些收书人,他们带着书本历劫,将它们送回原初,或者,继续让它们以书本的面目流浪。无论哪一种都是欢喜的,去了来来了去,尘埃的前世,尘埃的今生,前提是,有人能看得透这过去与现世。
  我写这篇小文最初,其实是想抱怨尘埃的,觉得太过令人难堪,这小小的折磨是长久的,仿佛一种宿命,跟着讨厌它的人,但写到这里,却觉得尘埃令我亲切,那舞动在光线里是一种天启,让看见它的人想更热烈地拥抱生活,时时拂拭。

编辑:高思佳

上一篇:草圣怀素(24)
下一篇:清明的凉面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