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米仓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振峰 时间:2020-11-09
从天池梁看米仓山 米仓山,横亘在陕南川北,苍茫而神奇。它本属巴山一脉,雄伟广阔延绵八百里,峰岭叠嶂,河溪众多,林竹广布,草木茂密,谷薯丰盛,养育了无数山民百姓,远古就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号!米仓山纵贯陕川两省几十县,连接长江黄河流域,三千年前的殷商先民就在群山之间开辟出了“米仓道”,巴人经此参与伐商,隋唐时川北数县属汉中管辖,米仓道即是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茶马古道”和最早的秦蜀古道。 八十多年前,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英勇奋战数年。南郑人民与红军鱼水情深,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近日,我随王蓬老师等参加了汉中市南郑区政协组织的红军足迹考察之旅。 空山新雨后 秋雨连绵,一路南行。从汉中驱车180公里后我们到了四川通江县空山坝镇。此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下雨虽多,但都渗入地下存不住水,因此得名。空山海拔1400-2200米,万岭起伏,少有盆地。 我们在空山战役纪念馆前下车,濛濛细雨恰好停了,只见氤氲峰峦、山色空蒙,植被葱茏、满目翠绿,白云升腾、犹如仙境。我们呼吸到了泥土的气息和草木的芬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虔诚地走进“空山战役纪念馆”,心绪到了八十多年前…… 1932年,蒋介石重兵围攻对鄂豫皖红军,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艰苦转战。当年12月9日到城固县小河镇,召开了著名的“小河口会议”,加强了团结,凝聚了军心。几天后渡过汉江到了西乡县钟家沟,12月15日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进军川北创建根据地。红军顶风冒雪翻越大巴山,经镇巴天池寺、核桃树(均属今永乐镇),12月21日全军14400人到达通江县两河口镇,后乘胜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1933年2月7日至13日在通江县城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代会,选举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当年春,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剿匪督办”,并拨款20万大洋、子弹百万发,派四架飞机助战。5月,田颂尧为总指挥,纠合杨森、刘存厚、邓锡侯等,出动38个团6万多兵力,对川陕红军进行“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部署红10师、11师、12师、73师(红军当时4个主力师)与敌军周旋于千山万岭。 空山战役纪念馆中的示意图 徐向前、李先念(时任11师政委)等在空山黄洋沟的一处民房中召开会议,决定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红军把敌人引进了崇山峻岭的空山坝预设战场,5月21日红军发起总攻,共歼敌13个团(全歼7个团、击溃6个团),敌死伤5千多人,俘敌旅长,团长各2人、营以下官兵2万人,缴获步枪1.4万支,迫击炮50门、轻重机枪200余挺,弹药物资无数。此战是红军入川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为建立川陕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乘胜收复南江、通江、巴中等,“川陕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新区老区群众纷纷参加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展为五个军,8万余人。根据地扩展到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西乡,纵四百余里,横五百余里,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余万。由此,形成了川陕根据地的鼎盛局面,是方面军发展史上的新高峰。”(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空山战役主战场即今空山镇中坝村三、四组,现存有指挥部遗址、刺竹包壕沟、卢家垭壕沟、“空山战争遗址”碑、刘家寨赤军洞等。徐向前、李先念逝世后,分别将部分骨灰撒放于空山区域。 离开空山前,我极目四望,群山起伏,郁郁葱葱,团团簇簇的红叶在翠海绿波中格外鲜艳夺目,仿佛每一片红叶就是一名风华正茂的红军战士,他们衣衫单薄、脚穿草鞋、精神抖擞、手持钢枪,在徐向前、李先念统帅下,挺立在这高山峻岭之中! 走进底坪村 南郑区福成镇与空山坝山水相连,距汉中120公里,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千。海拔大都在千米以上,万山耸列,千溪滋润,物产丰富,百姓朴实,生活平静,世外桃源。同行的李筱晴主任(区政协文卫委)告诉我,福成、碑坝两镇曾长期属于四川通江县,1954年国务院划归南郑县。两镇是当年川陕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也是空山战役的战场,时有村民在山上捡到子弹壳等,还是红军标语留存较多的地方。 米仓山风景 我们到了福成镇底坪村的程家大院和程氏祠堂。此处为大山之中的一个小坝子。程家大院建在依山垒砌的高台之上,木材为主修建,颇为苍老陈旧,但设计合理、规制宏阔、构建讲究、木雕精美、石条巨大,任凭沧桑洗磨,仍可看出当年主家的富庶和讲究,其气势不减、余威犹存。区政协余鸿济副主席介绍,程家是清初河南迁来的移民,渐成当地望族,福成镇原来就叫程家坝。大院北边相邻是程氏祠堂,面积不算大,但高宽的空间和巨大的石条、木柱、木梁还是让人不能小觑。主梁上黑墨书写建于光绪24年(1898),白墙上画有人物、马匹、树、花等,仍然十分清晰,这般风格在陕南宗祠里尚属少见,颇有中原遗风。 祠堂正中大门外侧巨大石座上立有一修祠记事碑,小字浅刻,红军刻留在上面的标语非常清楚,靠门应为碑阳,上刻:“欢迎青年士兵拖枪投红军,同红军一路去消灭英日帝国主义走狗刘湘。丁一”,字大如碗,写和刻都好(在碑的小字上再刻尚有难度),也很从容,不是仓促能做到的。 米仓山中三位八十多岁还在劳动的老婆婆 张青云同志(碑坝镇干部,退伍后三十多年致力于红军文化研究,发表文章几十万字)介绍,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政治主部主任张琴秋,率红12师张才千师长等千余红军到福成,打土豪、分田地、惩恶霸,建立苏维埃政权。在田家营开办红军学校教农民学文化,带队在底坪、明三湾、田家营等地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庄稼,让军医给穷人治病,等等。在福成一带先后和地方民团、土匪打仗十多次,1934年初夏,张琴秋指挥红军和赤卫队6千人在福成的九道沟、白岩、朱家河等处与川军作战,歼敌2千多。我想,当年张琴秋等领导人极有可能住在程家大院,此处房间多、地势高、交通方便,红军指挥部可能设在程氏祠堂。至今,福成的许多群众都知道张琴秋。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转》专门介绍了张琴秋,《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她1904年生于浙江桐乡县,毕业于浙江女子师范,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苏联中山大学,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2年城固小河口会议后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西北局(统领二、四方面军)委员(20人),陈赓、陈再道、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等将领均是她的部下。1936年参加西路军兵败被俘解往南京,1937年经周恩来与国民党交涉获释回延安,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其革命经历和贡献令人钦佩,其坎坷经历和悲催命运使人同情唏嘘!五十年代一次内部会议上毛主席讲“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张琴秋把这句话记在了笔记本上,没想到文革浩劫中因此被定“反党分子”,遭到残酷迫害,1968年4月22日,张琴秋悲愤至极坠楼身亡。 福成镇底坪村程家大院 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等领导人参加,徐向前主持,予以彻底平反并给予高度评价。 福成地处高山峡川之间,但粮菜足以自给,还盛产烤烟、蜂蜜、竹笋、核桃、中药材等,当地农户的腊肉和名宴“十大碗”名声远播! 福成还是充满故事的地方。当年程家坝的袁玉武任红江县财政科科长,受命保管“红江县印”,红军长征他因年龄大有病被组织留下。为避免被反动派发现,他拖着病体隐蔽在大山石洞中,去世前把红绸包裹的“红江县印”郑重交给儿子袁儒祥,嘱咐“你把这个好好保管,红军回来就有出头的日子。” 袁儒祥用木匣装好藏在山洞里,建国后他给组织上交了“红江县印”,现存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福成的一大批人参加革命斗争并献出了生命,田家营村的田正伦(苏维埃主席)和儿子田中汉(游击队排长)、向思华、杨映奇和儿子杨千娃、劳工委员刘正碧、村主席田中连、马贤美等几十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这里还有流传千年的佛头山佛教文化,有传说为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墓地(福建东南电视台曾报道过),还有猕猴自然保护区、古栈道、千年古柏群、元坪原始山水、冷家河小三峡、“千龙洞”古茶生长地…… 碑坝镇坝溪村(李子垭)苏维埃遗址 致敬红土地 碑坝镇地处米仓山腹地,是当年川陕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我在空山战役纪念馆墙上挂的“敌三路进攻及红军收缩阵地示意图”上看到,碑坝全境都是红军根据地。八十多年前地下党员武志平建立红色交通线,碑坝是必经之路也是红军的接洽之地和物资转运站。 底坪村委会新旧对比图 历史上碑坝和福成两镇共700多平方公里地域,1954年12月由四川的北大门变身为陕西的南大门。红军时期是红江县苏维埃第五区,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张琴秋、洪学智、许世友、张才千、刘瑞龙、吴瑞林等红军将领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红军在这里兴集市、发货币、办工厂,发展了当地经济。徐以新(1911-1994,浙江衢州人,留学与陈昌浩同学,因年龄小个子小被算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半个,时任四方面军参谋主任,建国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郑文斋(1901-1937,河南许昌人,时任四方面军供给部长,后任西路军供给部长,在甘肃临泽牺牲)和武志平(1901-1991,曾任国务院参事)在碑坝多次相见,留下辛劳奔波的足迹。 碑坝镇街上的“宏济宫" “1933年5月底,我和武志平同志从红四方面军总部苦草坝出发,经新场地到碑坝,也就是靠近巴山南部赤白交界的地方。那里有我们一个师的部队驻守……我第一次出使汉中算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于6月上旬我和武志平一同返回苏区,并带了我们购置的二十余担物资……约在六月下旬,我第二次去汉中,在碑坝同武志平会合。”(徐以新《我同孙蔚如的谈判》)。当时驻守在碑坝的红军部队是红73师,时任师长是王树声(后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开国大将)、政委张广才(开国少将,曾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司令部设在碑坝街上的“宏济宫”。 濛濛细雨中,区政协主席郑汉生带着我们瞻仰了“宏济宫”。据张青云考证,东汉张鲁主政汉中时,派手下宏氏到碑坝,传五斗米教和实施管理权,行善济民,开化山林。百姓质朴,感恩戴德,修建宫观,供奉宏氏。虽然风雨沧桑,建筑残损不可进入,院内大殿垮塌无形,但规整的石条、硕大的老砖和木材、小瓦组合成牌楼式三间两层的建筑浑然天成,建于何时尚不可知,但工艺讲究、结构合理,很有一些旧时雄风。红军驻此两年,徐向前等将帅云集于此,运筹帷幄、发号施令,红军取得了多次胜利。此为道教渊源实物,又是红军驻扎遗址,这个宫观是很值得观瞻的。 米仓山云海 碑坝镇的坝溪村(原为乡,1961年改村)相对平缓,人口集中,两条溪流滋润,盛产水稻、包谷、小麦、豆类、薯类、烟叶等,在广袤的大山中,是稻菽丰产的好地方,也是川陕必经之地。在张琴秋、王树声、张广才等带领下,红军在此建立川陕省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红江县的经济委员会、县财政局、县银行设在这里,还开办了纸厂、铧厂、制币厂等。区苏维埃初设在坝溪街武庙,后搬到了3公里外的李子垭张家大院。 前几年绕道通江、南江到南郑县城去中考的碑坝学生 红军在碑坝时期,广大群众衷心拥护红军,踊跃参军、打仗支前(有记载至少战斗20次以上)、减租反霸、分田分地,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也引起地主老财、恶霸土匪的强烈忌恨,稍有空隙就疯狂报复。1934年12月,国民党中央军会同川军进剿苏区,碑坝红军大部南调作战。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反动地方武装头目赵天俊、朱月守带数百名民团土匪偷袭了李子垭区苏维埃,当时三进二层百余间房屋住有5名红军伤员和干部、赤卫队员等74人,匪徒放火烧房,冲出来的少共书记鲜奎模、妇女部长朱仕秀等被敌人抓住,他(她)们坚贞不屈、绝不低头,被敌残酷杀害,74名红军人员全部牺牲。大火烧至第二天,周边山坡有的树木被烧毁,有的大树树根部烧出大洞。闻讯驰援的王树声、张广才和红军战士面对焦土深切悼念,在附近山坡栽下74棵松柏作为纪念。时光流逝,记忆如昨。1981年南郑县人民政府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在遗址树碑镌铭。 福成底坪村程家祠堂门前红军标语 我们一行放下雨伞,面对遗址碑和有烧洞的大树无言肃立,对红军烈士默哀致敬! 几十米长的平地上野草丛生,根部烧洞的大树顽强挺立,面对遗址碑我不禁心中怆然。 80多年前有两千多碑坝、福成子弟参加红军,大部分人英勇牺牲。通江县烈士陵园长眠着2.5万名红军,我想,其中就有南郑人民的优秀儿女! 前人艰难,后人当知;红军精神,永远弘扬!1979年南郑县核查尚存红军标语80多处,碑坝、福成占了大部,在当时条件下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我们看了福成、碑坝部分红军遗址,深受教育。但从现状来看,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碑坝“宏济宫”,李子垭遗址和底坪村程氏祠堂、大院等,有的要维修加固、有的需安装护栏、加罩,有的要有石刻文字介绍等,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高路入云端 南郑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公元前976年即出现此名(见于《竹书纪年》),前687年许南奔之郑人叫此名至今已有2700年,从前451年秦国派左庶长筑南郑城也有2471年了。这个名字从未改过,在陕西省县区中当属最为古老。米仓山、米仓道的名号还要更早。我们走的是米仓东道,即今汉中至通江公路(亦称红军路)的陕川通道。我的主要印象是大山连绵、峻岭逶迤、高峡深溪、草木丰茂,古老神奇,充满故事!我还再次体会到宋杨万里诗写得好“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虽是关山重重,却有通衢大道。平整硬化的公路从小南海大佛洞经过,不远即进入著名的关隘——青石关,只见数十里陡峰雄峙、峡谷逼仄,迷雾缭绕、苍茫葱笼!有些地方除一路一河之外再无空间了,正如唐代诗人张说诗句“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不愧为汉南雄关。难怪自明代至清末几百年间,官府在此驻军和设置衙门。 米仓山公路 公路时上时下在群山中延伸,过了回军坝,海拔在千米到两千米之间波动。直到福成都是千折百回、依山盘旋,时而仰望峭壁,时而俯视群岭,时而欣见云海,时而钻入雾中。尽管山道险峻,好在路面宽平,司机技熟,“去就安稳"。唐代诗人雍陶入川有诗:“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莫非说的就是这米仓道?也如清代洋县诗人杨岱诗句:“鸟道与天齐,盘云万壑低”。上到海拔2200米的天地梁,山高入云,水分南北,这是原川陕分水岭。一溪向南愈流愈丰,当地叫碑坝河,书上叫荡水,何也?恐是水流激荡吧,入川之后就叫诺水河了。从天池梁下到海拔940米,就到了碑坝镇。宋代进士何炎寅路过写有一诗:“百里诺水路途遥,荒山野岭人烟少。唯有草街三几户,供与行人来歇脚。”当时的碑坝就叫“草街子”,地僻人少有些草房,故得此名。后街市渐起,因镇上有如碑大石又得名碑坝。路过此处,关键还是心情,清初李藩其也留一诗:“壁山之高高千尺,山下江水清于碧。山高水清跃鲤鱼,好买渔舟渡朝夕。我爱江水宿江头,江水如枕正清幽”。碑坝虽是:“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诗),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茶叶、木耳、蜂蜜、核桃、板栗、腊肉、烟叶等驰名川陕。前些年开发出来的米仓黄玉(又叫汉中香玉、金香玉)储量巨大,质量上乘。“耕读传家”是碑坝人的传统风尚,代代自有人才出。 跋涉米仓山 几十年来,就有好几户人卖掉房屋供子女上学的事情发生。山水奇美、鬼斧神工,红色文化深厚、传奇故事颇多,百姓勤劳善良、淳朴好客。碑坝人并不在乎食材的出身,而能开启智力,做成佳馔美味,绿色无害、价格便宜、厨师手巧、花样百出。今天的碑坝,完全能算得上春游、避暑、旅游的上佳之地。 这个镇的地盘可能在全市各镇名列前茅,462平方公里,山地(林)占99%,14村1社区1.4万人。我在镇上资料中看到,原有贫困村12个6千人,截止目前贫困村全部退出,未脱贫还有53户97人。2018年以来,农民参加农合医保、义务教育均达百分之百,实施农业产业项目62个。这些年碑坝进步很大。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7022万元,人均收入3103元;2019年总产值1.74亿元,人均收入8768元。现有茶园8600亩其中可采摘3千亩,烤烟1300亩年产值425万元,中药材种植8200亩,养蜂1万箱以上,青花椒300亩,扶贫产业基地13个。镇党委书记杜新成说,镇上实行“一个办法,两项制度,三张清单”,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督查、算账、排名、通报,多管齐下,确保年底全部脱贫。还要求百分百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决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抓好技能培训,送民以“渔”,管长远、不返贫。 碑坝的农户腊肉和土蜂蜜 我很关注公路。数千年来,米仓道行者无数、过客如云,但跋涉艰难、闻名于世。为改善交通,历代山民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米仓道上的栈道、石条、凿坑和保留至今的乾隆年间修路记事碑就是明证。建国以后政府多次拨款,万千百姓出工出力,但进展艰难。 汉中市南郑区政协“红军足迹考察之旅”团队在碑坝镇李子垭红军遗址前 几十年中,碑坝地区每年物资的进出“需二百个强壮劳力常年背运”(1979年碑坝区委给民政部的报告)。行走尚且困难,何谈促进发展?需到南郑、汉中办事、开会、考学,因交通受阻而不得不绕道通江、再到南江、再到南郑,这是许多人难忘的经历。我听郑汉生主席说,他曾按照县领导分工,包抓碑坝区长达5年,交通问题最为头疼,多次为冬季如何把救济物资送到困难群众家中而犯愁。碑坝镇李鹏程镇长介绍,公路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碑坝全镇水泥路仅有10.3公里;到2019年底,投资2.8亿元的汉通公路碑坝段全线通车,投资6062万元硬化了村组道路83公里。现在通往川陕交界,均为山区三级路,路宽6.9米,从汉中到碑坝只需两小时,交通状况有了难以想象的改变。公路交通的便利,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重要支撑。 行程匆匆,两日之间,教益深刻,心中慨然:巍然米仓,旧貌新颜,道路平宽,蓬勃向前! 作者李振峰在空山战役遗址留念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