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据音韵命名
名字更多的是要被别人呼叫,所以,除了要具备抽象美和形象美之外,还要注意呼叫时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追求嘹亮上口、起伏变化的听觉效果。在这方面,民间认为,命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声韵同
汉语字音(或称音节)可以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一个字起头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字音的高低升降叫声调。例如,《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赵”字读音为“zh伽o”,其中“zh”就是声母,“倩o”是韵母,“zh伽o”的声调是去声。在命名时,尽量使姓名用字的声母、韵母有所区别,不要完全相同。譬如“王锦川”这个名字中的声母和韵母就都不同,读起来富有变化,非常上口;而“汪文伟”这个名字,虽然意思很好,字形也不错,但三个字的声母全同,都是“w”,读起来就不够响亮。假若有人名叫“鲍伯邦”,看起来还蛮有意思,但读起来非常拗口,像绕口令似的,非常别扭。有人名叫“顾叔武”“阎炎贤”,由于姓名用字的韵母相同而不好发音,使人简直没法区别。若改为“顾炎武”“阎叔贤”,就好听多了。
避声调同
声调是指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种,分别叫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命名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声调不同的字,使得字音有高低起伏、缓急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产生一种旋律感。特别是名字末尾的一个字,读音最关键。如选用平声字,就可以通过声腔的不停振动,将字音传送得非常久远,产生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效果。如“毛泽东”这个名字,前两个字是阳平声,声调较短促,第三个字是阴平声,而且是一个后鼻韵母字,通过声带和鼻音的共同作用,将字音送出来,如隐隐雷声,贯耳而来,非常嘹亮。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如选用上声字,就显得纤曲变化,含蕴无穷。如选用去声字,就会显得干脆利索、斩钉截铁、刚强有力。诸葛亮、鲁迅等名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但如张书襄、赵立志、柳景选等名字,从声调的角度来衡量,就比较单调,不能产生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避不雅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和谐谑,成为人们开玩笑的谈资,产生某种滑稽的喜剧效果。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部》曾辑录了许多这类笑话,现抄录几则。
一则题目叫《贾黄中、卢多逊》:
贾黄中与卢多逊俱在政府。一日,京中有蝗虫,卢笑曰:“某闻所有乃假蝗虫。”贾应声曰:“亦闻不伤禾,但芦多损耳。 ”
两位官员利用名字的谐音各逞文才,互为讥讽,堪值一笑。
另一则的题目叫《聂豹、郑洛书》:
永丰聂豹、三山郑洛书,为华亭、上海知县,同时有俊声,然议论殊不相下。一日,同坐察院门侧,人报上海秋试罕中式者。聂笑曰:“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郑应声曰:“华亭百姓当灾,皆因业报。”人咸以为妙对。
如果说,以上这两则笑话只不过是官僚文士们茶余饭后偶博一粲的游戏之作,无伤大雅的话,另外有些人则因名字谐音而犯了忌讳,或丢掉了锦绣前程,或生财无路,发达无门。《清稗类钞》中就曾记录了“孝钦后恶王国均之名”一段掌故:说的是江苏有一举子名王国均,清同治戊辰年进士,殿试已列入前十本卷子,进呈御览。等到送呈时,孝钦后因王国均三字之音与“亡国君”相同,非常恼火,于是将其抑置三甲,后来随便给了一个教谕的闲差,在山阳县执教二十多年。后因才能卓异被选为云南某县令,未到任就死掉了。
从前,福建兴化府有人名叫应柏材,博学多能,并深通簿记,擅长经商理财之术,可是各公司商号都不敢聘用他。为什么呢?原来此公的姓名连读,谐音“应破财”,商人以发财聚富为第一目的,但如让一位姓名谐音“应破财”的做财务总监,当然是非常忌讳的。所以此公虽胸有韬略,腹有奇才,但美志最终未遂,抱恨终身。
又有人名叫毕培光,外出经商,虽然他也懂得恪守信誉、和气生财、薄利多销等生意经,但是因为姓名的谐音“毕赔光”(毕者,全部也,意思是连老本一块蚀光了),所以在与顾客和商户的交往中,引起人们的各种联想和猜疑,影响了他的商务和进项,最后愈来愈难维持,真的倒闭关门了。
避带暗音
所谓带暗音的字是指那些多义字,它的读音本身就会使人联想到一些暗淡无光、萧瑟凄凉的意象,用此类字命名,易于使人产生悲伤哀悯之情,如冬、淡、末、尾、暗等。所以,这类字在民间的命名中,也多属回避之列。
(未完待续)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