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虽不耸立万仞巅峰之上,亦无霞光绚烂以映衬其神奇,然而它所蕴含的千古遗韵与深沉的文化底蕴,使我对于这片土地怀抱着无限的敬意。
荆山塬巍然屹立于三原、阎良、富平三区县交会之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这片塬地从嵯峨山麓蜿蜒展开,东西横跨,长达八十五里,其尾部正是我深情眷恋的故乡——关山镇。
在渭河北岸,荆山获得了不同的美称,三原人称之为东塬,阎良人称之为北塬,富平人则称之为南塬。司马迁笔下的《史记》记载,黄帝在此铸宝鼎,象征华夏民族的大团结,开启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新篇章,故荆山塬被誉为中华文明晨曦的首照之地。提及荆山,漆水的盛名亦不可忘却,正如古语所说:“荆山藏玉,漆水含情。 ”
踏上荆山塬,犹如穿越时空之河,历史的印记历历在目。晚清之际,周莹在此谱写出辉煌篇章。她以非凡勇气与智慧,撑起吴氏商业帝国之重,纳贤才,新策略,使得商业版图远播海外。她修水利,使干涸之地焕发生机;办教育,为荆山塬培育新希望;助军饷,乱世之中展现坚定与担当。她的故事彰显了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坚韧与智慧,令人赞叹,更让人为荆山塬能孕育出如此杰出的女性而自豪。
回首历史,大唐名将李靖或许也曾从荆山塬出发,投身于开疆拓土的伟业。他智勇双全,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战功赫赫。他的军事才能与家国情怀,犹如猎猎作响的旌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荆山塬后人。李靖从这片土地走出,怀揣着荆山塬赋予的豪迈气概,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为荆山塬增添英雄豪情,使得这片土地的精神得以传承。
岁月流转,荆山塬深受关学文化滋养,孕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关学以“身体力行”“经世致用”为核心,犹如甘泉滋润着荆山塬人的心田,于右任、李仪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右任,这位书法大家和民主革命先驱,自幼受关学熏陶,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他的书法气势恢宏,独树一帜。在那动荡的时代,他不仅以书法名扬四海,更以热血投身革命,创办报纸,传播进步思想,以笔为剑,践行关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欣赏他的书法,吟咏他的文字,便能感受到他对荆山塬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使命感,这份情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李仪祉与关学精神密不 可分。他与渭北书院的教员郭希仁结为挚友,深受关学“学以致用,造福百姓”思想的影响,怀着兴修水利的壮志。他远涉重洋求学,带回先进的水利技术,扎根荆山塬畔,修建了泾惠渠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关中的沃土,使土地摆脱了干旱的困扰。看到那潺潺的渠水,便能感受到李仪祉的奉献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关学的真谛,使荆山塬这片土地更加富饶。
汉太上皇万年陵,唐之太上皇献陵,庄重而肃穆,耸立于荆山塬之巅,宛若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之明星,守护斯土,彰显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尊崇地位。武屯镇之栎阳广场,目睹了秦帝之国变法图强之辉煌篇章,商鞅于此颁行法令,开启了秦国崛起之序章。荆山塬,负荷着无数重大历史事件之记忆,承担着历史赋予之荣耀与使命,犹如一座永恒之丰碑,铭记着时代之风云变幻与历史之沉浮。
河畔古枣树,犹如忠贞之守望者,静谧伫立,历经无数春秋,目击荆山塬之兴衰更迭。每一树干,似镌岁月之密码,粗糙纹理中深刻铭记着时光之痕迹。轻抚其枝,犹如触摸荆山塬岁月之流转与积淀,穿越时光之长河,回归往昔之回忆。
春日的荆山塬,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柳枝轻舞,犹如仙子般飘逸;炊烟袅袅,仿佛是大地与天空的细语;房舍错落有致,点缀在辽阔的田野间;小鸟欢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和谐美景,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荆山塬深厚历史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晶,演绎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冬日的荆山塬,展现另一番景致。步入农家,围坐在小火炉旁,品尝米酒,温馨祥和的氛围弥漫四周。此时的荆山塬,褪去了春日的明媚,增添了冬日的宁静,其独特而浓郁的文化气息愈发醇厚,如陈年美酒,令人陶醉。无论是春日的生机盎然还是冬日的宁静祥和,荆山塬的魅力在四季更迭中尽显,时刻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品味。
荆山塬,作为历史的瑰宝、文化的源泉与精神的家园,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每当我踏上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它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无尽的魅力。其独特而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同一壶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让人沉醉不已。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