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康家四英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振峰 时间:2025-05-15
文/李振峰 位于汉中盆地中部的城固县,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从张骞、李固至今,人才辈出,不可胜数,康氏四兄弟(老大康宝忠、老二康宝恕、老三康宝志、老四康宝恩)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令人感佩。 康宝忠,字心孚,1885年生于城固县石井巷老家。1890年11月,5岁的康宝忠随父亲康寿桐到四川。康寿桐先后在四川彭山县、什邡县、梓潼县当过知县,他虽是封建官吏,却思想开明、从善如流。他在培养子女问题上非常用心也很有见地,让康宝忠拜周紫庭为师学习知识。周先生是彭山县人,学问深厚、思想进步,曾从政在刑部当过主事,他拥护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周紫庭的观点倾向对康宝忠很有很大影响。 前排左一康宝忠 康宝忠曾两次从四川到西安去参加考试,17岁时,康宝忠到西安参加乡试,成绩名列榜首。他看了很多新书,接受了新的思想。1904年,周紫庭负责派送留学生去日本学习,他建议康家自费送康宝忠去日本留学,此意见得到了康寿桐的大力支持,他拜见了四川总督锡良(清末督抚中的开明人士),锡良赞扬康寿桐有眼光,并顺利为康宝忠签发了公文。当时,康是第一位赴日留学的陕西人。 康宝忠文笔很好,人也大方活跃,和百余名四川学子相处得很好,他又是陕西汉中人,和陕西学生关系融洽。后来,他当选为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留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有事找中国公使馆,不如找康胖子。”康宝忠在十二三岁时害了一场大病,病后体重渐增,达到100多公斤,大家叫他“康胖子”。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先生到日本,康宝忠在横滨接待,并牵头在东京召开欢迎会,康在会上热情洋溢地发表演说,孙先生对他印象深刻、很有好感,遂成为挚友。孙先生联合各省团体成立同盟会,康宝忠积极参加。同盟会成立后,康宝忠担任评议部评议员、首届陕西分会会长。后来由康宝忠介绍,于右任、井勿幕、邵力子与孙中山认识并加入了同盟会。章太炎从国内到日本,康宝忠负责接待并虚心请教,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 1906年,康宝忠以探望父亲的名义回国,接应和护送研制炸弹技术的黄树中(即黄复生)到四川,联络革命党人、策划革命起义。回国后,康宝忠还与井勿幕、张季鸾等创办《夏声》杂志,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发动反清斗争。后来因黄树中、汪精卫等刺杀摄政王载沣之事被牵连,康宝忠受到清王朝查究,在其母亲的支持下,再度到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学习。1909年康宝忠回国参加科考,考中法政科举人,授庶吉士(七品官),在邮宣部工作,兼任大清银行学堂学监和教务长。康父去世后,宝忠在四川绵阳家中守孝,期间,他与四川同盟会骨干交往密切,积极发动和参加了保路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康宝忠先到武昌,后又到上海。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特派于右任去上海把康宝忠接到南京。孙先生看中宝忠,任命他为临时大总统府秘书。此后,因建都问题,康宝忠和孙先生意见相左,康宝忠主张定都北京,孙先生坚持南京,后经别人做工作,康宝忠在全国参议会上撤销了自己的提案,当晚康宝忠离开南京去了上海。孙中山亲笔给康宝忠写了一封信,又派于右任到上海请康宝忠回南京,康很客气地回孙一封信,说自己有事暂时不能回南京。 之后,康宝忠在上海和朋友开办图书公司,兼任《民立报》记者,创办半月刊《雅言》针砭时弊。还与章士钊共同创办《独立周报》。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葬于上海的闸北公园,碑上悼文是于右任所撰,康宝忠手书。 1915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受蔡元培聘请,康宝忠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后来当选为史地系主任。蔡元培非常看重宝忠,曾称赞他:“学迈等伦,名驰京国。”1916年,北京大学率先开设第一班社会学,康宝忠自己编写讲义,讲授社会学、伦理学、中国法制史等课程,还著有《伦理学》《社会政策》《社会学讲义》等专著,是中国第一位讲授社会学并有自己论著的教授。 “五四运动”期间,康宝忠被推举为北大教职工联合会干事、北京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总干事。他公而忘私、不辞劳苦,发动组织游行等,还慷慨激昂地进行演讲。当多名学生被逮捕、蔡元培校长愤然辞职之后,康宝忠积极牵头维持校务,还与李大钊、马叙伦、马寅初等教授到教育部为要求释放学生和挽留蔡元培校长而请愿。 康宝忠身胖体重,走路时身体负担很大,当时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所有事情都要他步行去办,经常累得他话都说不出来。 1919年重阳节,康宝忠在政法专科学校讲课休息时,端着水杯正与人说话,突然倒下猝然去世,享年35岁。当时,北大的同仁们深感震撼和惋惜,都说他是为“五四运动”而累死的。 康宝忠逝世后,蔡元培、马寅初、马叙伦、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等联合发布《为已故教授康心孚征赙启事》,11月20日,北京大学和北京所有大学停课一天,为康宝忠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蔡元培校长担任主祭,北京各校代表致悼词,马叙伦等发表演说,康宝忠胞弟康宝恕代表家人致辞。 康宝忠爱国为民、追求进步的精神和贡献,对于“五四运动”和对他三个弟弟都有巨大的影响。 康宝恕,字心如,排行老二,1890年出生。1906年,康宝恕在成都客籍中学堂读书时,受其兄康宝忠(心孚)影响,退学在成都鼓楼北街开办了一家书店,因欣赏《国粹学报》故取名“粹记书庄”。1910年,由其胞兄康宝忠介绍,康宝恕与于右任相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春,康宝恕到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专科。这时,成为章太炎的学生。后因其父康寿桐病逝,康宝恕回国服丧,跟随兄长康宝忠一起投入国内革命,他与客籍中学堂的同学共同创办了《公论日报》,以反映各界声音、宣传民主思想。 康宝恕 1913年,在兄长康宝忠的支持下,康宝恕到上海和兄长创办《雅言》杂志,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杂志被查封。康宝恕又与张季鸾创办了《民信日报》,继续撰写发表痛斥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文章。《民信日报》与邵力子、叶楚伧办的《民国日报》以及张耀曾等办的《中华新报》,被民众称为当时上海的三大进步报纸。康宝恕还先后成立民力图书公司、进步书局、上海浚川源银行,为后来投身金融业积累了经验。 康宝恕勤奋实干,创业办事的能力很强。1916年,《民信日报》迁至北京出版,康宝恕到北京,但仍兼任上海《新闻报》、重庆《新蜀报》访员。同年9月,康宝恕协助张季鸾在北京创办《中华新报》,并任该报经理兼编辑,该报后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等而被查封,康宝恕也因此与张季鸾一同被捕入狱,经友人多方营救才获释放。 办报纸道路坎坷,加之西方资本涌入,国内工商业不断发展,康宝恕调转发展方向,走上另一条报国之路。1922年4月,四川美丰银行(中美合资)在重庆成立开业,康宝恕出任银行协理,开始从事金融业。开始因单纯沿用外国经营方式,银行业务低迷。1923年春,康宝恕向老板建议改善经营方式,之后营业局面大有起色,银行大获厚利。 1926年9月5日,英国军舰炮轰万县县城,中国军民死亡604人,伤398人,炸毁民房千余间,史称“九五惨案”,激起全国人民强烈义愤,四川境内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全国各地抗议、罢工声援此起彼伏。四川内的美英商人慑于民众声威纷纷撤离,美方银行控股人雷文置20万华股以及散在民间的大量美丰券于不顾,准备关闭美丰银行一走了之。富有家国情怀的康宝恕为避免华股和国内民众受损失,他多方筹措资金,还被迫卖掉了房屋田产,凑了13万银元,于1927年年初将全部美股买下,使美丰银行成为独立华资银行,康宝恕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尽管国内局势复杂多变、战火连年,康宝恕始终为人宽厚、恪守信用,赢得了金融工商业界的广泛信任,也得到了四川当局及军阀刘湘等的支持。到1937年,美丰银行总资本达300多万元,比创建时增长了10多倍。康宝恕的蛋糕越做越大,他先后投资创建了民生轮船公司、天府煤矿公司、渝纱厂、四川水泥厂等,还牵头参与投资兴建了重庆自来水公司、重庆电力公司、中国兴业公司、民生实业公司等,还分设了德丰、华丰、宝丰、新丰、群峰等分公司,分别经营多种业务,投资企业多达90多家。康宝恕在发展自己公司的同时,极大地发展了重庆的基础工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为抗战时期重庆的军民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重庆这座西南大都市的发展。 重庆朝天门银行大楼 1935年8月,康宝恕在朝天门修建了七层高的美丰银行大楼,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座安装电梯的大楼。1976年以来,我曾10次到重庆,曾数次在朝天门仰望这栋90年前的大楼,深为其雄伟大气而感叹。即使在今天的重庆,矗立在朝天门的90多年前的大楼,仍然雄风犹在,显得非常壮观。2013年3月,美丰银行大楼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康宝恕被业界推选为重庆银行工会主席。他曾两次被选为重庆临时参议会议长。他胸怀宽阔,眼光远大,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1937年9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办重庆南渝中学(后来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康宝恕给予了资金支持,被聘为校董。他还结合兄长康宝忠和自己的名字,给该校捐建了“忠恕图书馆”,把兄长康宝忠遗留的7000多册图书赠给了该校。1942年,他还慷慨解囊,出资帮助陶行知先生创办了重庆育才学校。 康宝恕深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染,倾心于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他多次与胞弟康宝志、康宝恩商量,多次冒着很大风险,把纱布、药品等送给中国共产党。有一次,在周恩来同志的精心安排下,康宝恕和胞弟装了八车棉布、药品等,经汉中、翻秦岭、过关中,送到了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康宝恕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庆民建及工商联副主席、全国工商联执委、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投资公司总经理等职。1957年2月10日,重庆召开工商联会员大会,恰逢周恩来总理出访回国在重庆停留,总理在李井泉等陪同下到会场看望与会人员,专门还会见了康宝恕。后来,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康宝恕迁到北京居住。 康宝恕1969年11月16日逝世于北京,享年79岁。 康宝恕曾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来得到平反纠正。200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这样评价康宝恕:“对大后方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南方局也从多方面对他们开展工作。……重庆的康心如等,都成了共产党的朋友。” 康宝恕二子康国雄 康宝恕的儿子康国雄是北京机械学院教师,“文化大革命”中随迁到汉中,在运动中受到冲击。周恩来总理给有关方面先后写过三封信,让在汉中生病的康国雄回北京治疗。198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周恩来书信选集》出版,其中载,周总理在1970年5月27日写信给当时国务院直属军代表丁江,信中写道:“康国雄事,可告陕西派人至汉中工业管理学校一查,如确实因群众茫然于历史知识而对康国雄实行专政,虽病不许治,未免过分。可许其回京至康妻陈泽琴处治病,病愈再另作下乡安置。” 周总理在特殊时期写了三封信,足见周总理对康宝恕父子的了解和对友人的关心。 康宝志,字心之,排行老三,1893年出生。早年在日本神户高等商业学校(今神户大学)留学。回国之后,在大哥康宝忠的影响下,在北京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并和李大钊成为好朋友。1927年4月,李大钊先生被捕。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中共党员、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刘清扬到东交民巷躲避,由于军阀的严密搜捕,刘清扬很难脱身、十分危险。康宝志利用他时任高桂滋(1891—1959年,陕西定边人,国民党陆军中将,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将军高级顾问的身份,用高桂滋的汽车把刘清扬营救转移到天津脱险。 1930年,康宝志到了重庆,开始从事金融业工作。他先后在川康殖业银行、重庆证券交易所供职。1932年,他任四川省银行协理。康宝志善于经营、勤于做事,加之为人诚信,在当时重庆的首脑人物和商界实业家中,具有很好的声誉。1940年,康宝志担任康氏兄弟家族的德丰公司、华丰公司的掌门人。在他的主持下,公司涉及领域不断扩展,成为了重庆规模较大的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企业。后来,康宝志又投资天府煤矿、东林煤矿、民生航运公司、重庆电力公司,还担任美丰银行董事(共五位)。 抗战期间,四川省是国家战略大后方,还是粮食生产大省和西南粮食集散地。当时的粮食征购、储存、调运等任务,十分重要又很艰巨。康宝志曾被蒋介石任命为粮食储运局局长,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康宝志全力履职得到各方的好评,抗战胜利后他主动辞职。在重庆生活期间,他还担任过四川省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顾问等。 康宝志居住的重庆领事巷10号,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可靠场所,不仅于右任、邵力子、高桂滋、邓宝珊等民主人士常来相聚,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王炳南也是常来这里。1941年,周恩来提议,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在康公馆成立,这里是当时“民盟”开会议事的地方。 康宝志的女儿叫康靓,在女子学校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不告而别,离家去了延安参加革命。康宝志不知女儿所去何处,但知道参加了共产党,还托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帮忙查寻。周恩来同志认为康靓在重庆有利于工作,由邓颖超同志劝康靓回到了重庆。康宝志多次给共产党捐赠物资和资金,还帮助抗大、陕北公学和女子大学办校,受到延安方面的好评。 1943年,因康岱沙(康靓改名为此)在成都光华大学读书时曾被国民党抓捕关押一周,经时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的李伯申以身家性命担保才获释放,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注意,有再次被捕的危险。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康岱沙再次去了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康岱沙先后担任过中国驻印尼、柬埔寨、罗马尼亚等国使馆的高级外交官,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康宝志把煤矿、私宅等资产全部捐给了政府,搬到北京居住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文化大革命”中康宝志受到迫害,1967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1980年康宝志得到平反。 康宝恩,字心远,排行老四,1898年出生。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即由长兄康宝忠将其安排在于右任先生身边工作。他心怀实业救国之大志向,一心想像二哥、三哥一样,助力民族工商业发展。1930年从上海到重庆,进入二哥康宝恕的证券交易所当经纪人,开始了金融业的工作。他后又到川殖业银行工作,从襄理晋升至成都分行经理。 在康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分工愈加专业,体系渠道愈加合理。康宝恩开始独当一面,掌管宝丰公司、新丰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的收购出口业务。他头脑精明,善抓商机,几年时间就赚取了不少外汇,积累了大量资金,他又转入金融界,投资美丰银行的股金30万元,成为银行董事会五位董事之一。 他与其兄康宝恕、康宝志一起,坚持从事投资和经营实业,如电力、水务、煤矿、交通设施、金融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为推进重庆的工商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支持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康宝恩思想进步、眼界开阔,坚持民族大义,主张爱国为民,一直赞成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从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持抗日战争。 康宝恩的夫人王棣华与胞妹王同华,和邓颖超是天津女师的同窗好友,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情谊。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后,康宝恩夫妇与周恩来夫妇一直交往密切,康宝恩对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团、八路军办事处给予了很多支持,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山三路305号(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至今仍然保存着康宝恩当年赠送的家具等。 民国时期,重庆的康心远(宝恩)公馆很有名气,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歇山单檐砖混结构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即现位于重庆市上清寺中山四路的中共重庆市委的四号楼。抗战时期许多中共领导同志常到这里与民主人士会谈。于右任、邵力子等也曾在此借住。重庆解放之后,康宝恩将此公馆无偿捐献给人民政府。 1957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出访回国,曾在重庆停留。周总理到重庆后,曾专门到渝中区冉家巷22号康宝恩住所看望康宝恩夫妇。 康宝恩于1966年去世,享年68岁。 城固县石井巷(作者摄于2022年4月) 2022年4月15日,我专门到了城固县城古钟楼附近的石井巷,走在颇显沧桑的老巷之中,已看不见百年前的康家老宅了,但从资料上知晓的康家昆仲的杰出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相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长久流传。 作者简介:李振峰,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黄池贡米谣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