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未平
沿萨扎干河向南进入山谷,在一处较为开阔而平坦的地方,铺陈着一列二层楼房,这是苏联时期专门为当地少年儿童开展暑期教育和度假所修建的夏令营营地。跟那个时代的建筑一样,这幢楼四棱四角、中规中矩,高大坚固,除了米黄色的外墙和宽大的门廊,怎么看都更像一个仓库。楼内设施一应俱全,有厨房、饭厅、活动室、会议室和宿舍。周边环境也很好,有草坪,有小树,院子前边是萨扎干河沟,河沟里丛林密布,空气清新。
这座夏令营在苏联解体之后就闲置了。现在,考古队将这里作为驻地,生活条件算得上很优渥了。唯一的瑕疵就是床不舒服。这里的床是为少年儿童准备的,有点短,个子高一点的人,躺上去就得蜷着。而且,这些床都是弹簧床,太软了,队员们在工地上劳累一天,晚上蜷在床上休息一夜,第二天起床时,仍然感觉腰酸背疼。
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因为是第一次在国外考古,整个过程也非常审慎。这里的土壤是腐殖质含量较少的白土,干燥的气候让所有可以软化它的水分都挥发而去,留下的只有坚硬的质地和随着铁镐扬起的飞尘。萨扎干9月的太阳依然毒辣,开工不久,所有的人都被晒成了古铜色,没有了人种和肤色的差异。
很快,村南萨扎干河山口西侧希腊城堡遗址上面的石围居址被清理了出来。这是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形石围居址,一层排列整齐的石块围成圈基,居址内部有柱洞、灰坑和灰堆,还有陶纺轮和陶壶残片。很明显,它是一个圆形帐篷居址的地面遗存,有一户古代牧民曾经生活在这里。当夜晚降临、火堆生起,女人们开始纺织羊毛线,男人和孩子们则坐在一起嬉戏或者讲故事。他们可能会喝点什么,但奶茶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这个时候,饮茶之风在中国才刚刚兴起,茶叶能否传到此地尚存悬疑。他们可能会啜饮发酵后带点酒精的乳品,缺了酒精的草原没有生命力,不喝酒的牧人不是真正的勇士。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帐篷下面有一座200年前的城堡遗址,那是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撒马尔罕地区之后的功业。这座希腊城堡里驻扎着军队,远离故乡的士兵们在这里度过日常生活,有喜乐,有忧伤,也有死亡与思念。而当城堡化为废墟,希腊人眼里的蛮族,那群放羊的牧民在它上面建立自己的生活时,一切都显得充满戏剧性和嘲讽的意味。历史就是如此,无名者被遗忘,自大者成为笑话。
村南和村西的5座小型墓葬也被陆续清理出来。墓葬等级不高,应该都是一些平民之墓。这些墓葬有竖穴墓和偏室墓,墓葬被扰乱严重,遗骨散乱,陪葬品也不是很多,以陶器和铁制品为主,年代大概在公元前后,但文化特征不好判断。总体而言,这些小型墓葬的考古学价值不是很高。
发掘康居贵族墓葬
9月中旬,梁云来到萨扎干考古工地。看到这个局面后,梁云和王建新商议,应该发掘一座高等级的墓葬,因为只有这样的墓葬才有数量可观的随葬品,文化特征更好辨析。正是这个决定,使萨扎干遗址的发掘最终有了重大发现。
萨扎干村的东边、公路的南侧有一座大院,那是村民卡米力的家。空阔的院子里有一座直径40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北半部在修整土地时已经被推土机铲去,封堆下面的石围圈和中央南北走向的墓圹痕迹已经露出。单看封堆的大小,就能判定这是一座规格非常高的墓葬,墓主人身份高贵而有权势。中乌联合考古队决定对它进行发掘,正端来茶水的卡米力带着憨厚的笑容欣然同意。
现在,封堆的剖面不需要再做了,因为推土机已经铲去了一半。还好铲去的一半正好是北半部,与南北走向的墓圹形成一个十字,墓圹没有被破坏。考古队对封堆剖面进行了整理、齐平,并沿墓圹的走向从中间位置对封堆进行下切。随后,带生土台阶的墓道露了出来,墓道有二层台,墓道北端有一个洞室,应该就是墓室。梁云将这种墓葬形制称为端室墓。
时间很快进入了10月,国内正在欢度国庆节和中秋节。6日这天,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前来萨扎干考古工地慰问考古队。孙立杰大使仔细考察了考古队的考古工地和生活驻地,称赞王建新他们是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先锋队”,鼓励考古队助力中乌人文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家深受鼓舞,晚餐加菜上酒庆祝了一番。
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10月中旬以后天气就开始转冷。到10月底,天空就时不时飘起了雪花。山谷里孤零零的夏令营营地,这时候更显得岑寂和冷清。热娜和刘欢晚上甚至听见房子外面有野狼嚎叫,早上起来,便在院子的雪地上发现了狼的爪印。
考古队停下当年的工作,留下任萌和习通源在撒马尔罕整理资料,其他人员陆续返回国内。
2015年对王建新来说,收获良多。中亚考古的第一铲已经打了下去,他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土壤性质和文化堆积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后面就是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了。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