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醪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印明 时间:2025-01-10

文/王印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的家乡汉中,气候温润,水网密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汉中本地盛产的糯米(当地叫酒米或江米)品质优良,米粒晶莹圆润,黏香清甜,是做醪糟的优质原料。自古以来,汉中城乡居民一直延续着做醪糟的习俗。汉中的醪糟香甜爽口,回味深长,深受人们的喜爱。

  醪糟,旧时叫“醴”,人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庄子·盗跖》和《后汉书》中都有关于醪糟的记载,自古都是宴饮佳酿,可见醪糟历史的悠久。醪糟具有健脾开胃、舒筋活血、祛湿消痰、补血养颜、延年益寿的功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属天然绿色饮品。
  醪糟好喝,制作简单,用糯米蒸熟后拌上酒曲发酵而成,口味醇美,别有风味。醪糟被称为米酒,其实它的酒精度极低。李白在长安酒家,就是喝了长安桂花稠酒和醪糟,引发了极大的兴致,便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千古佳话。醪糟放久会继续发酵,甜度和酒精度就高了不少。《水浒传》中有三碗不过冈的故事,其实喝的就是醪糟之类的米酒。正是由于它的味道诱人,不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徒爱喝,文人墨客、仕女侠客也喜饮。
  小时候,我家一年四季,必备醪糟。母亲做醪糟的手艺在村子里出了名。打开坛子,一股清香味扑鼻沁心,上面的一层米粒轻如棉团,下面的一层酒水清亮如银。若用勺子轻轻一搅,米粒白花花扑棱棱地打转,惹得人垂涎欲滴。我们像小燕子似的围在一起,眼巴巴地望着酒坛不愿离开。当然,母亲懂得我们的心思,稀稀地熬一锅醪糟,让我们解解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产到户,乡亲们生活品质逐渐改善,各家各户都有了糯米,做醪糟便成了家常便饭。那时,招待客人大多时候是熬醪糟。家里来了客人,视人数多少,取出几个鸡蛋,打在碗里,反复搅拌。待水开了,先将适量醪糟倒入,再用勺子搅匀,把鸡蛋汁缓缓地倒入其中,并不停地划着圈圈。这样,冲出的蛋丝均匀细长,就像精心打造的工艺品。待蛋汁全部倒完,立即将醪糟汤出锅。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母亲最爱做醪糟。我们下午放学回家,老远闻到醪糟的味道,便迫不及待揭开锅盖,舀一碗凉水醪糟,咕噜咕噜一阵喝下,既解渴,又解饿。寒冬腊月,母亲经常把醪糟煨在火炉旁,喝一碗,热气腾腾,御寒暖身,益气活血。逢年过节,醪糟煮元宵,醪糟煮鸡蛋,更是我们的最爱。
  后来,我们住进了城里,母亲却已不在了人世。我喜欢喝醪糟的习惯,一直未改变。寒冷的冬天,想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忽然想起了母亲。我在夜市上找一个小吃摊坐下,要了一碗冒着热气的醪糟元宵,那令人回味无穷的清香甘甜,是熟悉的味道,在口腔中弥漫生香。


编辑:晓佳

上一篇:厨房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