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栗野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杉林 时间:2024-12-27
到了太乙宫,天气一如既往地热。但从杨树那稀疏的枝头上,从农户们已经收获完毕的菜园里,我明显感受到了秋天急促的脚步。这次到山前,除了想修改几篇文章,还渴望着一次“采秋”之旅。 今天刚到太乙宫,我就试着询问镇街上的人:“山上还有板栗吗?”卖夹馍的老板娘说:“早完了,人家很早就开着车去山上打了,现在还有个啥!”一位农民大爷谨慎地说:“没有了,中秋节之前都被人打完了!”住在玉皇庙的那位年轻修行者说:“可能没有了,十几天前很多人就来打,回来时还停在我们门口剥壳呢。”只有一个人给出了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反馈:“满山坡的栗树,谁能把那捡完?”我想也是,栗树众多,想必总有“漏网之鱼”吧。 从四皓村走到去太峪村的桥头,我向西胡乱拐上了一条小路。弯弯的小路绕过竹林,通往上面的住户,看来已是尽头。就在我为接下来如何走迷茫时,突然发现北边的土坎上还有一条小土路,我便沿着它往山坡上走。 刚走几步,脚下似乎有了核桃的身影。我弯腰去捡核桃,瞥见那核桃旁边竟然就躺着几颗板栗。它们并不大,只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小。我用树枝拨着草丛,细细地寻找,一颗、两颗……多是已掉出壳斗的栗果。几个未炸开的壳斗,外形犹如海胆,扎进了枯叶中。我忍着刺疼,把它们捡到一个塑料袋里。这时候,我才发现头顶就是一棵栗树。它的叶子依然浓绿,丝毫没有秋天的气息。树干高耸,把阴凉投到了坎下的路面。 在前面上了小路南边的山坡,这里铺满了刺人的壳斗,都已炸开。只是看不见一颗板栗,看来已经被人光顾多次。我爬上路迹模糊的陡坡,继续寻觅着。草丛下的石缝里,有几颗散落着。我紧盯它们,手急忙去捡拾,生怕因眼花漏掉了一个。在山坡上转了半晌,也只在一些别人够不到的犄角旮旯,捡拾到几颗零星的栗果。这样捡下去,似乎收获甚微,我又折返回小路上。 路旁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栗树,树下的一层壳斗也都是腹中空空。这些壳斗虽然不再是圆形,却还在脚下给我使绊子,好几次险些将我撂倒。我搜寻了树下的草丛,慢慢摸索到树旁的沟渠里。这里果然有不少壳斗,大多咧开了嘴。落叶丛里也有些掉落的栗子,都比我刚才拾到的大。 壳斗表面的锐刺尖利,扎得人手指生疼。我折了两根树枝,当作“筷子”,把它们夹入袋中。那些壳斗有的刚落下不久,还是绿茸茸的。大多数落下多时,已变成了棕色。 有了刚才的经验,我也就不再看哪里有栗树,只是沿着沟渠搜寻起毛茸茸的壳斗。山坡的栗树上一些树杈垂在半空,地面上一些堆积的树杈已经干枯,大约都是“打”板栗的人的杰作。沟渠里残破的壳斗堆和落叶丛中,夹杂着许多板栗皮,应该是松鼠们的残羹。有的只被咬了一口,或是它们尝了觉得口味不佳,就丢掉吧。也或许是它们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样一咬,就没人捡拾了,下次还可以回来继续享用。 前面的渠里多是淌落的栗子,我几乎掬着手掌在捡。但得千万注意是否有虫眼。想不到如此坚硬的果子,虫儿竟能在上面叮出一个洞,然后钻进去大快朵颐。真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生命的力量。有的栗果上,小白虫依然蠕动着,我的捡拾搅扰了它,它向我投来了白眼;有的只留下一个洞,不见虫子的痕迹;有的残留着虫子的排泄物,证明它们曾来过。 怪不得这山里的板栗不多了。这些落下的板栗,在我之前已被虫咬、被松鼠吃、被一拨一拨的人捡过了。它们不仅是人的生活调剂品,更是虫子、松鼠等生灵的食粮啊! 我就这样在沟渠里摸索,一会儿也捡满一小袋。捡得痴迷,竟忘记了看时间。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午后一点钟了。我赶紧提着一袋壳斗、一袋栗果,顶着正午的太阳往回走。这时候心里充满了收获感。“不是板栗吃不起,而是这个亲近山野、采撷自然的过程,让我觉得充满了趣味!”我在心里说。 编辑:林夕上一篇:梦雪(外一首)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