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长安西望 丝绸之路考古纪事》(连载45)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海未平 时间:2024-12-18


文/海未平


阿尔泰山北端丘雷什曼河与其支流巴什考什河之间的狭长谷地里,巴泽雷克文化遗址就坐落其中。这里也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区。1927年,苏联考古学家鲁金科率领考古队来到这个谷地,发现了用巨石和封土堆成的古代墓葬群。当考古队清除掉表层的石块和冻土之后,却发现墓室之上有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冻层。冰层很厚,铁镐无法凿开,鲁金科最后采用开水浇融的办法消解了冰层,这也是人类考古史上令人称奇的一幕。由于战争原因,发掘工作陷入停顿,20年后才再度进行。这次,考古队用了两年时间,一共发掘了5座大墓,收获巨丰。墓主人的遗骸安葬在原木制成的“井”字形木椁里,陪葬品具有中国元素、波斯元素和希腊元素,特别醒目的是产自中原南方的丝绸、铜镜和漆料。大量的金银饰品具有鲜明的草原风格,东黑沟晚期墓葬出土饰品与其相似。从体质人类学上看,巴泽雷克文化的人群兼具印欧人种与蒙古人种的特征。考古学家们认为,巴泽雷克文化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巴泽雷克文化是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是一个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整个阿尔泰山,其文化因素向东沿阴山、燕山一直影响到整个中国北方地带,还渗透到中原,甚至南方。
  东黑沟遗址和东天山其他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巴泽雷克文化人群沿阿尔泰山迁徙而来,随后攻占了东天山的各大草原。他们因何而来呢?是因为自然灾害无法生存?是因为人口增多资源不足?是因为别族攻击背井离乡?是因为帝国扩张开疆拓土?还是因为觊觎东天山草原和绿洲的丰腴?或者就是为了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因为他们一直活跃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之中,当草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他们就得寻求新的通道。一切已经无法说清,就像那个模糊的时代一样,这个人群南迁的原因也模模糊糊地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现在人们推测,这一人群可能就是月氏。他们进入东天山之后,臣服了本土人群,并与本土文化开始了全面融合,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游牧政权。好在他们在东来西往中游刃有余,并不排斥不同文化。他们具有强大的军事攻击力和文化包容力,很快征服了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他们实行部落制和领有制,派遣贵族首领和部众统治这些广袤地区的人群。他们属于山地游牧人群,和绿洲农业人群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他们天生就善于贸易,嗜金如命,耽于享乐,在扼守了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后,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他们曾经非常强大,令残暴的匈奴都心生畏惧,后来却在大国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被匈奴击败,逃亡至中亚。他们的逃亡不仅仅是王族和贵族的迁徒,也是他们治下的戎、狄各部人民的迁徒。总而言之,月氏,从进入东天山开始就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以往的政治综合体、文化综合体、经济综合体和军事综合体。
  东天山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一直到了今天。2008年暑假,王建新带领马健、任萌、习通源和一部分研究生对位于东黑沟西边的红山口遗址进行了调查。红山口遗址是巴里坤草原继兰州湾子、石人子沟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是当时在东天山北麓地区发现的石围基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一处古代游牧人群大型聚落遗址。2012年,马健主持发掘了巴里坤西沟遗址,出土了大量巴泽雷克文化类型的文物。2015年,王建新他们参与了柳树沟遗址的发掘,这也是一个与东黑沟相似的文化遗存。2017年,马健、任萌和习通源发掘了巴里坤海子沿遗址,该遗址与东黑沟遗址、兰州湾子遗址几乎完全一致,属于同类考古文化遗存。后续的这一系列考古发掘,不断充实和丰盈着东天山地区的历史样貌,也使人们不断逼近月氏的历史真相。
  早在2008年,王建新已经对东天山的考古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的安排。相较于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他更觉宽慰和欣喜的是,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古代西北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验证。
  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他们逐渐形成了聚落、墓葬、岩画“三位一体”的古代游牧文化研究理论,这在国内甚至世界考古学界都是巨大的创新。王建新还总结出了一套“大范围文化调查,小区域精准发掘”的工作模式,把具体问题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从更广阔的视域对其进行透视,让每一次考古研究都能有清晰的时空定位和完整的实景还原。当然了,在多年的调研和发掘过程中,他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为以后的考古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年来,他解开了“祁连、敦煌间”到底在哪里的历史谜题;探清了古代西北游牧人群与蒙古高原游牧人群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不同农耕形态人群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并且培养了一支精于实战的科研团队。
  他觉得,东天山的考古发掘工作可以放心地交给年轻人去做了,而他的目光已经瞄向了中亚。1999年,他提出了“中国考古走出去”的设想,算下来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现在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是时候行动了。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上一篇:《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72)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