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西望 丝绸之路考古纪事》(连载42)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海未平 时间:2024-12-13
文/海未平 石围基址的发掘,因为有了去年已经完成的样板做参考,所以划分层位、判断遗迹、分析地层关系也就轻车熟路了。石筑高台的发掘也很顺畅,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一个多月之后,3座小型墓葬和3座陪葬坑都已发掘完毕,3座石围基址也已全部清理,考古队就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开始合力“围攻”石筑高台了。 这时候,巴里坤却降下了一场据说130年来未曾遇过的大雨,紧接着停电一周,电话也没了信号。考古队窝在驻地,哪里都不能去,几乎与世隔绝了,发掘工作也陷入了全面停顿。现在看起来,那场大雨好像是某种暗示,这一年东黑沟注定要发生大事。 等发掘完石筑高台后,整个考古队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石筑高台大有乾坤,发掘的结果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石筑高台并非一个祭祀建筑,而是一座大型房屋。 石筑高台共有12个堆积层,其中有两个使用面,第11层至第12层是位于最下面的早期的使用面,第5层至第6层是晚期的使用面。12层是垫土,往下就是自然层了。 第11层是一层灰烬和木炭,经过仔细清理,大家“发现这些木炭堆积排列有序,还保留着屋顶木结构建筑倒塌的形状,依稀可辨出梁、椽、檩,还有榫卯结构的木构件。在高台内西、南边缘下部,还发现了被火烧毁的木墙痕迹”。再往下是一个使用面,也就是房屋建筑的地面。这个使用面上的遗迹实在是太丰富了。除了青石垒砌的火塘、庞大厚重的石磨盘外,还有30个排列整齐的柱洞,其内的木柱基部也保存完好,使房屋前后的结构一目了然。灰坑种类也很多,有专门的储粮坑,坑底全是纯净的碳化麦粒;有数个祭祀坑,填埋着至少7具完整的羊骨架,甚至还有保存完好的羊粪;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放置大型圆底陶器的小坑。 这些遗迹周围散布着大量的石器、骨器,还有少量的铜器。而陶片的数量之巨,令人咋舌,整个使用面几乎全被陶片覆盖,尤其是沿墙根处和石磨盘、灰坑附近,陶片层层叠叠,有些还能依稀辨认出陶器原来的形状。 这是一个具有石围墙、木板壁、木结构屋顶的规格很高的大型建筑,面积达166平方米。房屋南高北低,依地势而建,南部高台上是主室,北边较低的是一个木柱带顶的廊道,从廊道进入主室有一个斜坡。纵使整个房屋化为灰烬,也依然显示出它的恢宏与大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使这座木房屋毁于一瞬。这种被烈火焚烧的遗迹在岳公台遗址的大型石围基址中也有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这场大火因何而起?是不小心失火,还是人为纵火?是被闪电击中,还是仇敌发起了突然袭击?屋内的一切仍然保持着最后一刻的模样,记录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灰烬仿佛前一刻还在燃烧,火光映红的面容上是痛彻心扉的惋惜与悔恨,是绝望与无助,还是逃亡前的惊惧与慌张,现在已然无法推测。但从考古的角度讲,这种被突然废弃的房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贝”,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丰富完整、共时性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7年9月底,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前来工地参观指导,看到这一切之后非常惊喜:“这么漂亮、保存这么好的房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根据碳-14测年数据,石筑高台下部的这个使用面,年代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大概对应中原的商朝后期。 另一个晚一点的使用面是第5、6堆积层。使用面南部正中是一座用青石垒砌、整齐规整的火塘,火塘两侧排列有8个长达五六十厘米的大型石磨盘和十几个小型石磨盘。在它们周围,分布着大量灰坑和各种石器、陶片。收集的陶片后来复原出了高达七八十厘米的双耳罐,能盛下整只羊的大釜,以及造型奇特的陶鍑等大型陶器,很多器形在当地都是首次发现。整个使用面有大量用火的痕迹,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烬。 根据碳-14测年数据,石筑高台上部使用面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前后,大概对应中原的西周时期。 现在石筑高台的发展演变比较清楚了:最初的时候,石筑高台是一座木石结构的高等级房屋建筑,可能是某个部落贵族的府邸,因为一场大火而突然废弃。后来,人们又在其残存的石墙内部填土堆石,再次利用,这样就形成了上部的使用面。上部使用面再次被废弃并被覆盖后,高台表满长满青草,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貌。 石筑高台周边的石围基址是更小型的居住遗存,大多数有3个文化堆积层,发现有灰坑、火塘、灶等遗迹,还有埋有完整羊骨架的土坑,以及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两个石围基址在废弃之后又用于简单墓葬,潦草地堆一个石圈,将尸骨存放进去,凌乱的人骨说明了埋葬时的轻率和简陋。石围基址的年代也大概分为两种,即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前后。 让人更为惊喜和惊奇的是墓葬。 这次,考古队共发掘墓葬12座,其中小型墓葬8座、中型墓葬4座,都有圆形石封堆,墓葬走向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个别为东北—西南走向。这些墓葬大部分都是竖穴偏室墓,还有一部分是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就是在修建坟墓的时候,先挖掘一个长方形的竖穴墓坑,然后再在墓坑壁上掘出墓室,墓室里安葬遗骸,墓坑里填充泥土和石块,其上聚土石为封堆。 (未完待续) 编辑:图图上一篇:《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69)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