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奶奶的豌豆汤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金步摇 时间:2024-12-13

文/金步摇

吃完饭要回家看父母,我打包了两盒灰豆汤,让他们也尝尝。母亲笑着对我说:“你个瓜女子,这是豌豆汤,用豌豆煮的。”我蒙了,心想会不会是豌豆和灰豆各一半呢?上网一查,才知道灰豆汤其实是豌豆汤,只因为煮豆子时要添加一种用“蓬草”烧制的草灰,所以叫成了灰豆汤。  

我追问自己小时候有没有喝过豌豆汤,父母都不做声。 

晚上睡下后,母亲悄悄告诉我:我的奶奶,那个在父亲珍藏的相册里,小脚,挽着小发髻,瞎着两只眼睛的老太太,最喜欢喝豌豆汤。

爸爸不愿意提及故乡、提及奶奶,只因有太多的伤心事。

我爷爷是个孤儿,靠拉长工为生。我们家住在地主家隔壁的“偏院子”。这个我是有印象的,我们家的老屋确实寒酸,两间破厦房,一孔浅窑洞。而隔壁堂哥家明显富裕,他们家庭院深深,房子一进一进的,门窗上还雕有花草鸟兽。

奶奶很能干,也好强,擅长做生意。奶奶曾试图改变长工爷爷的命运,她生意做得大的时候,每天坐着黄包车,由车夫拉着回村。这在我们家,甚至我们整个堡子都是绝无仅有的。可爷爷不支持女人家抛头露面。

父亲长大后,随时准备着逃离家乡。1958年,父亲16岁的时候,听人说城里的一个军工厂招工,便偷偷装走了奶奶给姑姑蒸的准备送节礼的馍馍,进城去当了工人。

我的奶奶在儿子走后不哭不闹,一个人坚强地生活着。妈妈过门的时候,奶奶的双眼只能看到个白影子,能凑合着洗衣做饭。

我三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虽然是奶奶带大的,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形象一片空白。加上父母平时很少提到她,我甚至忘了自己曾经有个奶奶,根本不知道还喝过奶奶煮的豌豆汤。

在母亲的讲述中,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奶奶生命里最后一天的场景:在公鸡的打鸣声中,失明的奶奶穿好灰色大襟衣衫,梳好发髻,走进厨房。奶奶一遍一遍淘洗着豌豆,把漂在水面上的坏豆子过滤掉,她甚至能凭着手感,拣出煮不烂的“铁豆子”。

豆子上锅开始煮了,咕嘟咕嘟,在碱面和高温的作用下,逐渐圆润、松软,香糯。

农忙时节或者假期,奶奶自告奋勇地替整个堡子的人家看孩子。忙碌的妇女们给奶奶端来一盆盆面粉,送来一个个小孩子。

那年月缺吃少喝,奶奶拿不出好的吃食,便天天煮一大锅豌豆汤给孩子们喝。城里的孩子上幼儿园背书包,我们乡下的孩子来我家上“托儿所”,大人都会用长长的布条绑住搪瓷缸子的手把,让孩子斜挎着,那是用来盛豌豆汤的。

奶奶任凭孩子们在院子自由玩耍,自己坐在厨房门口,把草帽搁在腿上,拇指翻飞,像跳舞一样,在草帽边缘搓出匀称的带有花纹的好看麻食,放回各家的面盆。时不时,她还要给灶里添把火。

经过三个小时左右的熬煮,豌豆的汤色变成深红色,一些炖烂的豆子浮上表面,锅底的豆子则沙而不烂。奶奶起身,往锅里撒一小把冰糖。甜香弥漫在小院里,孩子们吸溜着鼻子,围到了锅台边。

孩子们排好队,听奶奶唱一支儿歌,再集体学唱。学会的孩子兴高采烈地用歌声换取一铁勺稠稠的豌豆汤。而我则获得优待,被奶奶搂在怀里,一勺一勺喂食绵软的汤汁。

正午的太阳直射头顶,孩子们玩累了,妇女们也从地里回来了。她们一手牵着自家孩子,一手抱着麻食盆,急匆匆奔回家。院里晒热的水和清早准备好的菜,和着麻食一煮,十分钟不到就是一顿饭。

小院里安静下来,奶奶把我放到床上,舀一碗剩下的,汤汁浓稠的豌豆汤,慢慢喝完,然后去收拾碗筷。

她栽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父亲从此不再提起奶奶,提起往事。

自从我遇到灰豆汤,又给它正名为豌豆汤后,身体里隐藏的某种记忆竟神奇地复苏了。我偏爱豌豆汤,甚至达到了心心念念的地步,每周必去喝一碗。很满足,庆幸自己又解锁了一道美食,并且被它的丝滑质朴拿捏得死死的,百喝不腻,我想这也许是基因使然吧。

父亲也爱上了豌豆汤。这养育了爷爷奶奶的食物,熟悉的滋味,早已融入身体的情感和植入味蕾的饮食法则,他怎能拒绝呢。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地主、长工、偏院子、白眼、屈辱、瞎眼的老娘、漏雨的房子……

坐在装修典雅的饭店里,喝着化身为“精致甜品”的灰豆汤,往事自然带上了美好滤镜。80岁的父亲口中,儿时伙伴变得可爱,破落乡村变得时髦,哪有什么偏院子小狗窝,现在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两层小楼齐齐整整,分不出你高我低。 

我张开嘴巴,用味蕾慢悠悠地品尝着豌豆汤,品味着一碗汤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人类在追寻美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尝试了无数千奇百怪的口味,本土特色、异域风情、生猛海鲜……没有一日是满足的。

然而,有一道基因之桥,却把我们的精神和生理相连接,桥的那头,是通往最质朴、最本真口味的,神奇的时光隧道。

就比如我这偏院里的豌豆汤。

编辑:煜辰

上一篇:刘郎花甲寿辰小记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