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斌会
一
我相信,“贺兰山”,自打这个名字一出世,便在万物之上。
是青藏高原把它迎到西北一隅,落地生根。
如果按照山峰是地块版面冲撞而生长的道理,肯定是先有青藏高原的,贺兰山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孩子,一个身体敦实的孩子。
3556米的海拔,横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区域,繁衍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宁夏和内蒙古,不再是两个简单的词语,而拥有了实实在在不同的内容。
据说,这座山是从一片浩瀚大海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历代地层层层叠加、挤压、褶皱,最后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经历了20多亿年地史的演变,形成了今日的贺兰山。
成为了中国大陆的地理中心。
二
在座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用血性和尊严的流淌浇灌成长的。
从汉武帝时的北击匈奴,到唐朝李吉甫“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
从“廉县,卑移山在西北。”到岳飞的怒发冲冠,每一次的历史变迁,都将将军事力量延伸到你的身边。都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场面在。
都能在山谷中一道道岩画上看到惊天动地的传说。
让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在这里交叉繁衍。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和追求,想象成艺术形象和各种图案,凿刻在坚硬山崖的石壁上。
熠熠生辉里不仅猃狁来过、姜戌、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也来过,成了繁衍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底色。
都成了我们的大中华。
三
今天,我不说你是女娲炼石成功后的第一块补天石,不说你岳飞抗金的气吞山河、怒发冲冠,也不说党项与辽、蒙之争。
我就是喜欢你。喜欢你那种气势和浑厚。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长长的故事安详地睡在蓝天下,从《隋书·地理志》:“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的开始,你就庇护和包容着我们的多民族。
似一条蔚蓝色的屏风,竖立在荒漠戈壁与平原绿洲之间,把两种不同的景色分开。用自己宽阔的胸膛和背部,呵护了宁夏平原,为大地奉献了一块珍珠般的绿洲;就有了松树、山杨、白桦等数百种植物,分布于山前山后;就有了各种动植物也乐于栖息于此,就有了马鹿、獐子、盘羊、青羊、岩羊等一百余种动物,奔走在山崖、山涧,无忧无虑地生长。
就连山坡上的芸草都如石头般的坚硬。雨水的滋养后,它们就在石头上生根发芽。用不同的细小,贴着生命的表情,让叶脉的纤细,伸向叶缘的同时,也伸入了贺兰山深处。
蓬蒿们和荆棘们,都倾其了所有的热情,用温热养活着山体,用散发着的香味,交换岁月坚硬。
四
眺望贺兰山,已成为我的习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我们的一种信仰。
因为它收集云雾、潮湿,也收集太阳、温暖,收集爱,也设施爱。
让一茬一茬的草木走向成熟,让博大而博学,反复修改着岁月的颜色。让一片一片的叶子用来龙去脉,就做到与春秋共进退。
把满地的落樱与花朵打扮成天边打滚的晚霞。都能听见树木和天地万物的心声,也能读出它的泪还是责备。
让一颗颗的树,都能从沙石中长出来。让一只一只牛羊,长成我们脱贫致富的根本。
让那些羊肠小道上的兽迹,来带走这片地上的宣言,把密集的山沟,长成龙的脊梁,把自己也长成了的山。
以溪河、沟壑为标志,将自己划定在祖脉。接纳阳光、水,接纳过往的羽翼。
也接纳眺望。
让为在生计里奔波的我们,能够独享这一片苍茫天地时,在生活细微的深处,内心永远在博大。
五
沉默着思辨、怀想、失落、期待,回荡着波澜。还在长高中。它的峡谷,还在深陷中。
这是一种深与远的姿态,这是天已高远的态度。让时间成为世界自己狭隘的一部分。也不会再有更年轻的深远了。
当然,这也是它的理想在想象中一直在寻找着落点,也是记忆被想象的嵌入裂痕不分前后的清醒,更越陷越深。
与风对峙,也一再败退的草木遇见。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向内,生出青蒿素;向外,也背井离乡。
收留沙漠与绿洲、收留云朵,也收留鸟鸣。
把那些毫不退缩的词语,替你站在纸上,或隐于大雪之中,抑或试图改变风的方向。
就像更多的石头被河流所淹没,顺遂了流水的意图,反复冲刷。
就像更多的沙尘被绿色所覆盖,顺遂了生命的意图,反复生长。
呵护一株株的草根,低下头颅,将一双泥腿奉若神明。
不用梳妆,不管远近,不比欲望丈量,年年赤诚相见。让时间成为狭隘的一部分。因为它高傲,深广、远大。
用时间浇灌着我的村庄,田野,也浇灌我们的姓氏,滋润我们的成长,形成壮大。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