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所谓研究, 其实就是学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10-23

 2020年,我开始撰写本书,其间,我认真地翻阅各种文献,对陕北民歌歌词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艺人们在不同时期演唱的同一首民歌录音进行比对、分析。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深感陕北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研究陕北民歌歌词艺术价值的过程,于我而言就是一次深入的学习。恍惚中,我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的人群中,听他们唱歌,听他们哭闹,听他们嬉笑怒骂间的悲欢离合。我仿佛又站在黄河边,听汹涌的波涛,看几米宽或几十米宽,甚至几百米宽的河面上浪花飞溅。想象曾经的船夫在船头与大浪角逐,喊着号子、生死悬于一线的情景。霎时浩荡的天风卷起满山的黄土,绵延无尽的黄色尘土,仿佛要向天地的尽头蔓延……这就是我在三年的时间里研究陕北民歌歌词的深切感受。我知道,自己是被伟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征服了,是被千年不朽的民歌精神征服了。
  在写本书的时候,每时每刻,我都会突然沉浸在感动和震撼之中。无论是劳动号子的粗犷豪放,还是信天游的自由散漫;无论是民间小调的委婉迷人,还是秧歌风俗调的坦荡潇洒,都让人情不自禁地走进一个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陕北民歌世界:与田野里的老农、孩子、妇女对话,徜徉在农耕文明的窑洞、土炕、崖畔、水井旁,与石磨、稻草、池塘等对视。陕北的劳动民歌中,有大量的佳句,表达了劳动者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陕北人劳动时的艰辛和坚韧。陕北民歌不仅具有表达情感的力量,有的还具有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在歌唱、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去细细品味。
  在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考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绥德文库》、榆林地区民歌征集办公室编撰的《中国民歌集成》、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陕北革命民歌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民歌大全》(霍向贵编)和《陕北民歌大全》(曹振乾编)。读这些书里的内容,哼唱着里面熟悉的陕北民歌,欣赏陕北民歌的美妙,我好像开始真正认识了陕北民歌……
  搞音乐的人都懂得,任何对于音乐的解读都是无力的,文字更是干瘪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介于文学与音乐之间的民歌的解读也无法很好地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的创作与其他文艺作品多有不同,它大多是即兴而作、有感而发、张口则来,充满着语言的生动性、鲜活性和自然性。理性的判断、冷静的思考,似乎都与陕北民歌格格不入。创造陕北民歌的人民更多的是以感性认知去面对生活和认识世界的,所以他们是坦荡的、虔诚的、真实的,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拥有从古至今人类最旺盛的创造力。虽然我生长在陕北,但我对陕北民歌的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应该是从写这本书,编撰《陕北民歌大典》这套书的工作才开始的。我好像从这里才真正认识了陕北这片土地,更清楚地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耿直、豪爽和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无论走到哪里,走多么远,走多么久,他们永远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充满热情和敬畏。
  我们不得而知一千年前的陕北民歌是什么样子,但我们能够从现在的陕北民歌里搜寻出古老的陕北民歌的蛛丝马迹,那就是真实,真实到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盘托出。一千年前的陕北人民,心灵明亮得像陕北的天空一样,它像火炬一样点燃了流传至今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用 头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正是因为如此,陕北民歌在远离了农耕生产状态——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后,依然能够久传不衰。现在,在快餐式、碎片式文化充斥人们精神生活的时代,听听陕北民歌,我们能够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也能让我们浮躁的心境得到洗礼。这就是我们要听民歌、唱民歌的意义所在。
  陕北民歌就像是陕北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样,厚重而深远。所谓的厚重,是它承载着岁月的苦难,承载着无数个生命的呼唤。陕北民歌能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恨唱出来,当它从黄土中冒出来的时候,怎么能不震撼人心、打动人心呢?陕北民歌简直是撕心裂肺的生命的歌唱!所谓的深远,是它不仅仅承载着厚重的岁月,而且又那么灵动、浪漫并富有艺术性。它集中了陕北人民所有的智慧和才华,世代相传,不仅照亮了创作者、吟唱者的人生,也照耀着之后几代人、几十代人、几百代人的生活。陕北民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绝无仅有的、最丰富、最宝贵的遗产。我研究陕北民歌艺术价值的过程,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我很乐意做这件事情,我非常愿意把我所理解、认识、感受的民歌带给每一位读者。
  (作者系中国音协理事,陕西省音协名誉主席。此文是作者担任主编的“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4卷31册《陕北民歌大典》并撰写的《陕北民歌歌词艺术研究》序言)

编辑:北月

上一篇:寒露时节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