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莹
军工情结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了。
忽子鹿上前把老爸搀住了,可忽大年不想让儿子搀扶,好像一搀扶就承认自己要败阵退场了。呵呵,记得苏联那个钢铁作家说过,一个人不能回首往事的时候,因为碌碌无为而懊悔……现在墓园石壁上两位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是不是目光充盈着欣慰呢?以后我们的英雄扛上火箭弹,就不用拿身体去炸碉堡了,也不用拿身体去堵枪眼了,现在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吹吹牛了?我忽大年这辈子日夜兼程没敢偷懒,八千长安人都可以给我证明的!
似乎整个靶场的人都蜂拥跑上山梁了,大家找来一把藤椅,铺了一床棉被,人挨人围住,簇抬着忽大年朝山路走去了,好似胜利归来的英雄。这时,火红的太阳从云层里晃出了半个脸,柔柔地抚摸着山峦清水,也抚摸着山坡上的人,连那满沟的野草也吐露出了嫩芽……忽大年感觉面前光影婆娑,睁眼看去,光亮斑驳,小沙弥举着一枝挂满青叶的菩提,想为他遮挡刺眼的阳光。
子鹿小声规劝:小和尚,小心壶水烧干了。
小沙弥蹦跳着:师父说了,这个人就是佛。
大家听见哄的一声欢呼起来,忽大年突然感觉右手心有点发痒,痒得都有点疼了。当年在北京怀仁堂里,那位江南人话语铿锵,将来等项目成功了,要奖励大家一枚共和国勋章的。可是,当年的项目早就成功了,令人惧怕的洋枪洋炮也早已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安生产的制导弹药,却始终不见有勋章发下来,如果能有个亮闪闪别到胸前就光宗耀祖了,就会把黑家庄地下的祖宗们全唤醒了,忽家的子孙绝没给他们丢脸哟!是的,当年老伊万就特别在意这个的,他曾经答应以长安的名义给人家颁一个的,可直到撤离西安也没能兑现,现在两国依旧吵得剑拔弩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弥补?不知为什么,他忽然想到那枚勋章应该像一只小小白鸽,洁白透亮,柔和优雅,飞翔的姿态又是那么潇洒。
哎哟,那一对小白鸽怎么飞落到眼前了,忽大年斜靠在藤椅上,好像他一伸手就可以抓住……小家伙好像是从北边的翠竹林里飞来的,北边的北边就是灰蒙蒙的老古城,就是热火朝天的长安厂,这一次小家伙离得这么近,浑身羽毛如同白绸,没有一丝杂乱,也没有一点尘埃,簇拥着毛茸茸的小脑袋,也簇拥着眼眶上一圈鲜嫩嫩的红线,似乎欣赏地与他的眼睛对视着……(正文完)
后记
我想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由来已久了。记得我在三十多年前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心里那是一个欣喜,可看到文友们都在创作大部头,心里便萌发了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为此曾专程请教过文坛大家,就长篇的结构、人物、语言做过探讨,还阅读了一批国内外的工业题材小说,后来我躲到一家工厂招待所,拉拉杂杂写了一两万字,但繁重的行政工作还是让我放弃了创作。
当我的工作又一次与企业有了直接关联,创作长篇的想法竟强烈起来。我想,我的视角应该聚焦在相对熟悉的军工企业。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负有盛名的军工大院里,在这座军工厂里参加了工作,又参与过军工企业的管理,后来我尽管离开了难以割舍的军工领域,但我依旧对军工人一往情深,依旧和一帮工友保持着热络的联系,几乎年年都要与他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那些看似乏味的酸甜苦辣,那些听着不很入耳的粗俗玩笑,那些有些夸张的过五关斩六将,让我心里很受用也很过瘾,军工情结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了。
军工人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欢喜和烦恼,需要着普通人一样的柴米油盐,他们跟共和国一样经历了种种磨难,即使个人蒙受了难以承受的屈辱,即使心爱的事业跌入了低谷,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不变。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兵器试验场,参试的反坦克导弹发生故障,一位年近花甲的工程师毅然上去拆卸了令人胆寒的弹头引信,只为能保证试验按节点进行。而让我为之动容的,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果敢,还有他腰间系着的一条红腰带。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一个重点装备定型成功的晚上,一位大校操起麦克风忘情地喊道,今天我们可以说不——激动得在场人禁不住热泪长流!
军事工业从来都是尖端科技的首选之技,是大国重器的诞生之地,我国几代军工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默默无闻地劳作着拼搏着,形成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军工精神,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是共和国名副其实的脊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文学艺术的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军工人的形象。其实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痛苦也有悲伤,他们也与共和国一样,沐浴过建设的热浪,经历过前进的磨难,也获得过成功的喝彩。可以说,正是军工人忘我地奉献,我国的国防事业才能不断突飞猛进,我军才能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可轻视的正义之师!
所以,把军工人呈现到文学舞台上是我始终的梦想!
为了寻找从生活中走来的艺术形象,我翻阅了我的父母和数十位老军工的档案,那厚厚的牛皮纸袋,浸润着老军工的汗水和泪迹,装着他们的人生,也装着他们的灵魂,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部长篇,那已经远行的我的父母、我的师傅、我的领导,又微笑着向我走来,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禁不住想跪下了;我翻阅了几部军工企业的厂志,那波澜壮阔的轨迹,那艰苦卓绝的努力,那给共和国带来激情和荣耀的故事,像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让我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不能自拔;我还借阅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两人多高的合订本,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像在阅读一部生动的共和国的发展史,其中的体会便融进了人物的背景,让作品中的人物在那般氛围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还有部队的朋友提供了共和国经历的几次战争的资料,让我从中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军工与战士、军工与战争、军工与国家的关系,让我不得不陷入了多重思考。我想,这是文学不该忘记的“角落”啊!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