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苦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黎荔 时间:2024-08-21


文/黎荔

    

盛夏初伏,清风行云,鸣蝉无休,天地溽热。当骄阳如火炙烤着大地,这时节多渴望一丝清凉与甘甜。然而,在这炽热的季节里,最能消暑解热之物,却是一种独特的苦味食材,那就是——苦瓜。俗话说“夏日吃苦,胜似进补”,苦瓜性寒,自然最能解暑,能够有效缓解因热邪侵袭导致的身体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热量和毒素。民间常说夏天是“苦夏”,为什么称为苦夏,也是因为夏天多吃“苦”味的东西,有利于五脏六腑的“五行”运作。中医自古有“食苦度夏”的养生观点,其实不仅仅是夏天,一年四季都应当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因苦入心经而降泄心火,心火去而神自安,对健康大有益处。
  但是,很多人不喜苦瓜,毕竟没有人生来是爱“自讨苦吃”的。虽然人们清楚地知道适量的苦瓜对身体有好处,可每次吃苦瓜时,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吃药的错觉,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吃苦瓜。毕竟,年轻时日子里的甜蜜阳光还没有享受够,怎么能让苦来搅扰?
  其实,巧妙地去除苦瓜的涩味,苦瓜是怎么做都好吃的一种非常融合的食材。怎么去除苦味呢?通常的办法是苦瓜焯一下水,再捞起来放冷水浸泡,这样比较不会苦哦!另外,在择洗苦瓜时,对半切开,尽量去除里面白色的瓤,这是苦瓜苦味的来源。我每次都是苦瓜去头尾,对半剖开之后用小铁勺刮掉内瓤,尽可能刮掉白膜。如果还不放心,将苦瓜切成薄片,放一勺盐腌制15分钟左右,给苦瓜“杀杀水”,看碗底析出水分后,使劲挤掉腌出来的水分,再把苦瓜冲洗干净,经过这样一番操作,就几乎没有什么苦味了。当然,苦瓜是不可能完全不苦的,这些方法只是有效减轻苦味而已,要不然人家怎么要叫做苦瓜呢!
  我还有一个经验,要苦瓜不苦,烹饪时必须尽可能让苦瓜熟透。苦瓜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熟的食材,太厚了、没炒软,口感就容易苦得无法接受。煮汤、红烧、焖煮的苦瓜一般口感会好一些,因为完全熟透了。苦瓜的做法,除了通常的清炒苦瓜、凉拌苦瓜、苦瓜炒腊肉、尖椒苦瓜等等,还有排骨炖苦瓜汤这样熟煮的菜式。如果你去南方,在餐桌上,会吃到一道客家苦瓜酿:将苦瓜切段、去瓤,填上猪肉、香菇、虾干等调制好的肉馅,填满苦瓜段的空洞,全部塞满后,两边裹一点水淀粉,锅内下油烧热,倒入苦瓜酿肉,加生抽和蚝油,再加少许的水,用小火烧熟后,加入料酒、白糖焖烧片刻,出锅前撒入葱花收汁即可。肉香软化了苦气,苦香又冲散了肉的油腻,作为“降火第一瓜”,这道苦瓜酿既清新,也清心,而且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焖煮,几乎没有太多苦味。
  苦瓜是不可能让人一下子爱上它的,需要用些时日让人慢慢懂它。那是极其深邃的甘苦滋味,苦瓜在日子的深处慢慢酝酿,等待懂得它的人来领会撷取。如果说快绿怡红的黄瓜番茄们是懵懵懂懂鲜活亮丽的青春时光,那么苦瓜则是尝尽百味饱经风霜的忧乐中年、耄耋老年。在民间传说中,苦瓜还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就是与任何菜如鱼、肉等同炒同煮,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苦瓜不会像祥林嫂一样将自己的苦反复诉说宣泄,将苦涩的情绪污染给周围环境,它只是静静地收藏,独自地品味,因为它知道,苦也可以留香,苦也可以有味,苦也可以清爽而绵长。
  苦瓜乍一入口,会有些苦涩,但细嚼慢咽下去,就会苦后生甘,齿颊生香,这就像人生。一直以为,苦瓜是夏日菜蔬里悟道最深也最有禅意的菜。它像隐于市朝的大隐,在熙来攘往的尘世里不急不躁,箪食瓢饮,在俗世的烟火人生里过着粗茶淡饭的清淡日子,遗世独立,细水长流。苦瓜好像在静静地传递着这样一种认知:不管透过什么,透过山居岁月或透过灯红酒绿;不管走过什么,走过权势名利或走过潦倒暗淡;不管穿过什么,穿过文史哲学或穿过酒色财气……人生本质的苦都不会改变。这苦谛的人生啊!来人间走一遭,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我们都要去尝一尝,这样才能最终获得人生的真谛,达到圆满的境界。
  青青的苦瓜,似一条长长的青虫,浑身的褶皱骨突,如同一身的饱经沧桑。但这一脸外显的苦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苦。剖开白色的内瓤,剥开染红的种子,才发现苦原来深埋在腹中。这苦是深沉的,是无法被拔除的本质之苦。少有人情愿原汁原味保留苦瓜的本质,而是要尽力剔除它那苦涩的芯,来满足自己去苦留甘的愿望。当一个人爱上苦瓜的味道,或许已经不年轻,至少也走了一半人生路程。也许,只有人到半百之年后,才会悟出苦瓜的美妙之处。这时苦瓜清爽的苦味,就像掏心窝子的嘱托,呼吸领会,直达内心,在最深处让人清醒现实。苦中行走的人,在专注地沉浸苦和穿越苦中,终于领悟到了苦中美好的心境、朝圣的心情,别的滋味都是过眼云烟,苦中的滋味,却是深重而绵长,最契合世道和人心。


编辑:晓佳

上一篇:文字点亮火光的记忆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