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鹏程
第五章
排遣心中郁结:
鲁迅长安行的其他意图揣测
在鲁迅接受西北大学暑期学校学术演讲的前一年(1923)7月,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此事对鲁迅的打击和影响,极为沉重和深远。1924年6月11日,就在鲁迅决定长安行的前半月,他和周作人及羽太信子之间爆发了“兄弟失和”之后最为激烈的冲突。
尽管鲁迅一直非常厌恶绍兴旧家庭的生活,但他也像常人一样,渴望家庭的温暖。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1919年底,他变卖绍兴旧家(《故乡》有很大纪实成分,可一窥鲁迅当时之心境),接走母亲和朱安,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新居,与周作人及周建人一家生活在一起,享受着骨肉亲情和家庭温暖。但这种聚居的美好和温馨,持续了不到四年,就结束了。
1923年7月14日,鲁迅和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之间发生了冲突,随之也同周作人闹翻。究竟为何,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鲁迅在当天日记里只记了短短一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7月19日上午,周作人去前院送给鲁迅一封绝交信: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 —— 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 —— 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这封莫名其妙、恩断义无的绝交信装在一个写有“鲁迅先生”四字的信封里,让鲁迅觉得无比愤懑和悲凉。鲁迅看完后,请人到后院叫周作人前来说清楚,周作人拒绝。鲁迅当天日记写道:“后邀欲问之,不至。”更为心痛的是,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东西时,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竟恶语詈骂乃至动手相殴。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鲁迅的好友许寿裳、郁达夫与羽太信子和周作人各有说辞,学界也有“经济说”“误会说”“非礼说”“文化差异说”等。鲁迅的母亲鲁瑞、三弟周建人以及许广平认为,羽太信子花钱大手大脚,引起鲁迅的不满,羽太信子对鲁迅早有敌意,因而挑唆周作人,这是导致兄弟反目的主要原因。
鲁迅一家聚居八道湾生活时,羽太信子当家,生活开销主要由鲁迅和周作人负担。但1920年初,鲁迅在教育部的薪俸已经不能按时发放,少则拖欠一两个月,多则四五个月甚至更久。如鲁迅1921年6月11日才领到1921年1月和2月的薪水,1926年7月才领到1924年2月即两年半以前的三成薪水。鲁迅和周作人任教的北京大学也有一点欠薪,但周作人任教的燕京大学是基督教会大学,从不欠薪的。当时周作人的稿费和版税收入也高于鲁迅。合计起来,周作人比鲁迅的收入要高出不少。张学义曾根据两人日记做过一个统计:1923年1月到7月,鲁迅的收入是1398元,周作人的收入是2904.19元。朱正认为:“在当家的羽太信子看来,主要是周作人在负担这个大家庭的费用了。很可能7月14日下午羽太信子要求鲁迅付钱,说了一些难听的话。鲁迅气不过,决心退出这个‘大伙食团’,于是才发生了‘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的事。不过这时他并没有和周作人决裂的意思。周作人发现鲁迅不来和他们一起吃饭了,问羽太信子这是怎么回事,信子不说是因为她去要钱引起的,却说了一个最能刺激丈夫的理由。就这样,7月19日上午,作人将一封绝交书交给鲁迅。”那么,羽太信子“最能刺激丈夫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羽太信子所说的鲁迅对她“非礼”,周作人后来也间接承认某报记者的“调戏”之说。羽太信子为什么要向鲁迅泼污水呢?张学义的分析颇合情理——“当周作人发现鲁迅不来和他们一起吃饭了,问羽太信子这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信子知道,‘如果仅仅就鲁迅交钱少的原因,不足以让丈夫站在自己一边’,而且,‘信子知道夫妻关系要战胜兄弟情谊,其他理由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于是她说了一个最能刺激丈夫的理由。这样就有了周作人的绝交书。”周作人绝交信所说的“昨日”也即7月17日发生了什么呢?这一天被周作人剪去的日记这样写道:“7月17日,阴,上午池上来诊。下午寄乔风函件,焦菊隐、王懋廷二君函。”池上是常来八道湾看病的日本医生。朱正据此推断,这天应该是羽太信子癔症发作,池上前来诊断,羽太信子“易作,如谵如呓”。羽太信子对人讲,鲁迅调戏她,还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偷听壁脚。周作人就将羽太信子的谵言和呓语当真,跟鲁迅绝交了。这个推断也有很大可能成立。
周作人严重惧内,总是“妇唱夫随”,按照羽太信子的意思行事。因为羽太信子患有癔症,病情发作时歇斯底里甚至会昏厥过去(也有可能是装死)。她平时跟周作人发生争吵时,就惯用这一招,一装死周作人就屈服了,屡试不爽。羽太信子向鲁迅泼脏水,周作人未必真相信。他是很了解鲁迅的,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什么样的人。但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安宁,他偏袒妻子,牺牲了兄长的名誉。但鲁迅叫周作人去对质,周作人又予以拒绝。这样的“家丑”,羽太信子、周作人、鲁迅三人是心知肚明的。他们也不可能对母亲讲,因而鲁瑞说,兄弟反目成仇,“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道理来”。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