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麻镇,麻地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陈义勇 时间:2024-08-20

文/陈义勇


“哥哥我要走西口,

掏一背红头圪针扎墙头。

关住大门放开狗,

小妹妹你不要忧愁。

 

清早过了黄甫河,

大步儿来在麻地沟。

大口子上人儿多,

都是呀走西口。”

……


六月的陕北,如梦如幻,婉转的歌声,让人留连忘返。 在这无尽的夏色中,那日下午,我跟随采风车队走进了我的家乡——麻镇。

听着这首原生态的“走西口”,我手托大口子的门洞,向北眺望,依稀看到了先辈们走口外留下的那一串串深沉的脚印,仿佛听到了亲人们离别时那一声声关切的叮咛,思绪恍惚穿越时空回到了从前:     

麻地沟的兴

麻镇原名麻地沟,也叫边上,是个历史悠久很有故事的地方。它位于黄甫川西岸,背枕明长城。据传因古时候前后两沟多种麻,故名“麻地沟”。

明朝初年,麻镇还是现在长城以南的这片区域 ,因地处边界,蒙古人经常侵袭,尤其是冬季,河道封冻,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烧杀抢掠,不堪其扰。

明朝为戍边安民,遂筑长城。“九边重镇”延绥镇明长城东起府谷墙头村,西至宁夏的花马池 ,总长约1127.5公里。沿长城设立三十六营堡,府谷设六个营堡,麻镇属黄甫川堡。

清乾隆二年,设巡检一员,乾隆七年,在麻镇建巡检廨,独立庭院 ,门厅房舍共计三十间(遗址尚存)。 史料载于乾隆《府谷县志》麻地沟汛(汛,明清时期军队驻防地段):“乾隆元年始以宜君营千总兵马移驻,设立营伍焉”。

民国时期,战乱不休,山西大同、河曲等地的富商纷纷逃难到麻镇,一些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聚集于此,加上两个团的驻军,人口猛增,市场空前繁荣。因麻镇在边墙脚下,农村人把麻镇叫“边上”。“边上”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没见过世面的老百姓,把“边上”当大都市看待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麻镇发展的好,是府谷第二大镇,所以县级主要机关在麻镇都设下属机构或派出机关,那时的麻镇兴茂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是府谷县西部乡镇羡慕的对象。

麻地沟的经贸

明隆庆五年(1571),明朝沿边全面开放互市,黄甫为延绥境东起第一处互市,为国家级开放“口岸”。从明末到清初,黄甫互市一直比其他互市繁盛,康熙十二年(1673)延安府同知谭吉璁编的《延绥镇志》述:“黄甫川市口,比他处较盛。”麻镇在边墙脚下,为黄甫川蒙汉贸易的入口处,商贸随之也兴盛起来。                 

黄甫川蒙汉贸易从明嘉靖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叶,久盛不衰,清道光年间达到顶峰,当时有“金黄甫银麻地沟”的说法。此后黄甫川蒙汉贸易的中心逐渐由黄甫向麻镇转移。到了晚清,府谷境内蒙汉贸易以沙梁、哈拉寨、古城为最盛,其次就数麻镇了。

清末民初,麻镇为全县最大集镇,商贸兴隆。近则内蒙、河曲、神木、榆林,远则京、津等地的客商纷纷会集于此,时有货栈36家,居民万余,为秦晋蒙三角地带重要的物流中心。麻镇有邻近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河曲的区位优势,水陆交通便捷,抗战时期日本人进犯华北,一部分晋绥人逃亡到麻镇,仗着黄河天险安居下来,人口剧增,更促进了繁荣。

抗战时期,麻镇商业最为繁荣。当时麻镇由三条大街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靠黄甫川南北方向叫桥头街,明清民国时期府谷、山西保德.河曲人走西口必须经过这条街,在车马大店歇息、补给,出北口子进入内蒙。靠北东西方向叫东大街,老百姓叫东合浪,中山大街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由西门贯穿南圪坨直达南口子,南圪坨则为中心广场。各条街上手工作坊林立,门类齐全,商号鳞次栉比。

新中国成立后,麻镇是府谷的第二大镇。那时候麻镇街上铺面多,供销社、食堂、新华书店、皮麻业社、药店、五金社、油坊、豆腐坊等一应俱全,商品琳琅满目。记忆中,我常站在王记干货铺前看“饼儿匠”打饼子、搓麻花,疤饼子印象最深,总觉得全国第一,打饼师傅高个子,国字脸,前额油亮,嘴唇厚微上扬,手中小巧擀面杖像杂耍,不停在空中飞舞,不时在案板上“噔噔”敲几下,发出清脆声响,至今犹在耳畔回响。    

麻地沟的人

随着麻镇的发展变迁,流亡到麻镇的戏班子也有好几家。有张家口的、大同的、河曲的等等,其中不乏名角、大腕儿。所以造就了麻镇浓厚的文艺氛围,出了好多民间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全孝先、丁喜才。

全孝先自己创作诗歌小剧,善表演,会魔术,解放后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人汇演,曾获表演一等奖。

丁喜才是著名的陕北二人台民间艺人,自打扬琴自唱的《尼姑思凡》《五哥放羊》等曲目,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等。      

麻镇也出了一些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人,他们的事迹至今在麻镇街上流传,如:

甄树勋,秦晋蒙一带“哥老会”的龙头老大,与伊盟东协理那森达赖、山西王阎锡山结拜为弟兄,富甲一方。甄树勋多有善举,一是维修麻镇大庙。二是开办新学堂,男女同校,即府谷第三高小。

德盛王家,从做货郎开始到织毛线口袋创立品牌“王毛纺院”,逐渐发家致富。道光初年,王家在老院北侧修建一处大院,起名天合院。《府谷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春,王天伦、王汝霖叔侄二人,与甄树勋、郤凤翔、李春芳共同出资成立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十三年,学校增加班级,王家便腾出这进天合院,供学校使用。德盛王家还几十年如一日的维护麻镇北口子外通向河曲的木桥(冬春季),以方便当地老百姓通行。麻镇街上二月二的灯游会也一直由王家组织筹办。

李天春,民国版《府谷县志》上载:“李天春,麻地沟人。丰于财而喜为义举。凡乡里贫不能婚,死不能葬者皆量佽助,不望报。大边口达古城为走后套孔道,每冰解水寒时,行人多苦病涉,天春捐资生息,于其川常年织修木桥,至今称便。”

麻地沟的君子镇

麻镇一带民风淳朴,自明朝开放边市以来,买卖人一直信守诚信之道,童叟无欺。只要认识,就可以赊欠,欠账者会如约还钱。素有“君子”的美誉。

“君子”的说法还可追溯到汉代,《水经注》载:洛阳大贾赍金行到大占渡,暴疾而殁,津长将其安葬。日后,千里寻父,发其柩,所携资费俱在。其子感动,悉以金相赠,津长分文不受。汉桓帝刘志巡察经此,闻之赞曰:“君子也”。大占(此村原属府谷麻镇,解放后划归内蒙)这个渡口就得名“君子津”。    

民国二十九年,时任县长的张宪权,根据麻镇人的特点,援引“君子津”的说法,将麻镇取名君子镇。    

麻地沟的建筑

麻镇的古建筑保留最完好的是大庙。麻镇大庙始建于明朝初年,以后累经扩建,到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时,已经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享誉秦晋蒙周边。2020年重修时请教了五台山高僧,取名龙兴寺。

最惋惜的是魁星楼,老百姓叫南阁楼。此楼位于南口子入口处,底层门洞,上有两层楼阁,庄重大气,曾是麻镇的标志性建筑。不幸的是在1953年端午那天毁于龙卷风。现在的南阁楼是依据原样重建的。

麻镇中学,创建于1960年,占地 16000多平,建筑面积8100多平。鼎盛期有10个教学班,505人。上世纪60到 80年代,是仅次于府谷中学的知名完全中学,为府谷东部乡镇培养了大批人才。

拂去历史的尘埃,麻镇早年的繁华已悄然褪去,骡马商队也消失了身影,2015年撤销麻镇建制,喟叹一片!唯有遗存的几座古关楼和斑驳的古街道,依旧向人们讲述着麻地沟的往昔今生。

 

作者简介

图片1.png

陈义勇,陕西府谷县人,陕西省散曲学会、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府谷县作家协会、荣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文化艺术报》《散文之声》《榆林日报》《天津散文》《人民作家》《三秦文学》等报刊或公众号。

 

编辑:夏雨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