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官庙坝:米仓山北麓的一颗遗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戴相华 时间:2024-08-02
文图/戴相华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们一行人在当地一名向导的带领下,顺庙坝水磨河而行至陈家湾时,便见一座突兀的山峦横亘在眼前,山上树木丰茂,满目苍翠,犹如一幅水墨画。沿着陡峭崎岖的山道向上攀登,密实的荆棘像拦路虎似的挡在荒无人迹的路中,需用力拨开才能勉强通行。大伙儿手脚并用,耗费个把小时终于登上山巅,来到了米仓道口的挡墙关隘前。向导告诉我们,此即陕西的西南关隘,竖立的界桩便是陕川两省的分水岭,过关前行约30公里,便是四川南江光雾山了。 米仓道是连接陕西与四川的古栈道,起于陕西汉中,穿越米仓山,因此得名。自古以来,陕川交通重要关隘有三处,庙坝的挡墙关便是其中之一。有史料记载,它始建于蜀汉延熙初年,大将军姜维为防御北魏军兵入川偷袭蜀都成都,在此建了一道长90米、高6米的墙体,扼守米仓道咽喉,被人称为“挡墙”。挡墙用石灰、黄泥拌和,加入木条夯筑而成,顶部由砖瓦覆盖,呈台体状——古代关隘的重要性和人们的智慧可见一斑。时序更迭,步入元代,官府对墙体进行了修葺加固。《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挡墙险踞崖侧,陡临深渊,出入上下,人难并行。”走近悬崖边的挡墙,见它终究未能挡住流年的风寒,而变得面目全非了,然作为古代交通、建筑史上的文化遗产,这一遗址真实地反映了庙坝悠久的历史和显要的地位,也为研究蜀汉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庙坝,作为米仓山北麓的一个自然村落,从远古时代走来,沧桑岁月没有改变其容颜和气质,抖落尘埃,洗尽铅华,芳华凸显,魅力十足。据通史和《圣武记》载,清乾隆年间,从元朝兴起并流传下来的白莲教逐渐发展为反清秘密组织,教主皖人刘松遣密使在陕川甘等地活动,得到陕人张士龙、张汉潮的响应,清廷震怒,于嘉庆元年派遣清军驻扎庙坝设防,打击陕川两地的白莲教徒,此地遂成硝烟弥漫的战场——经过烽火年代的洗礼,它变得更加坚韧、强壮了。1932年至1936年,庙坝系川陕革命苏区之一,红四方面军所辖的一支部队在此设立指挥部,指挥过一次规模不小的战役。1936年4月,负责人赵明恩率领巴山游击队于庙坝至小坝一带活动,同当地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红庙高桥建立了中共南郑县委员会。此后,红军在庙坝等地通过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保卫苏区,一直战斗到1941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不朽的斗争精神,让这片土地愈发厚重、纯粹。 1949年12月6日南郑解放,随着县政府的成立,县内各地相继建立了政权机构,庙坝最初为庙坝乡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这一统属关系持续了半个世纪,至2001年撤乡并镇,庙坝乡整建制并入塘口乡时,庙坝才变更为塘口乡的一个村;2011年,塘口乡并入黄官镇,庙坝村与相邻的长沟村合二为一,村名仍为庙坝,成为黄官镇的一个村。此后至今,庙坝这一村名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家园名号。 庙坝位于南郑南部,距黄官集镇33公里,东与红庙镇接壤,西邻黎坪景区,南依四川光雾山,北与龙池村相连,地域面积54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山区。境内山峦叠嶂,泉溪纵横,风光旖旎,四季分明且各有韵味:春有山花夏滴翠,秋有红叶冬雪飞。其名来源于山上有庙、山下有坝之特征。一条独街沿河而建,商铺及住户门面大都用木板铺设。街不大,宽六七米,长不过百余米,但在当年却是陕川两地商贾云集的场所:川人从米仓道而来,将自己背负的火纸、皮货、蓝靛(染料)及针头、线脑等物交易出去,从陕人手里换回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不难想象,那些年这条街是何等的兴盛。后来二南路(陕西南郑至四川南江的公路)建成通车,这儿才渐入落寞之境。 2013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庙坝,导致山洪爆发,河水猛涨,肆虐的洪水漫过街道、桥梁,冲毁了不少民居、商铺和庄稼,成为山民们心中永远的痛。在南郑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援下,时任村支书高光余、村主任李雯带领自强不息的村民们,组织实施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等事宜,他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就让伤痕累累的庙坝街从废墟上站了起来——从此一条崭新的庙坝衔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3年夏天,友人邀我去庙坝探秘寻幽,我欣然应邀。那天天气晴好,白云摩挲着蓝天,清风送来凉爽,我们驱车从南郑城区出发,经青树过黄官越白岩,尔后沿盘山公路上山,道路虽蜿蜒,但路面平整。沿途植被茂密,绿浪翻滚,溪流淙淙,鸟声啾啾,野果抢眼,花香迷人——我们宛若进入一幅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中。置身此境,所有的烦恼忧愁都烟消云散了,只留下神清气爽、怡然陶然……翻越20公里的山路,就到了山环水抱的庙坝。我们在街边一排整齐的楼房前驻足,白墙黛瓦的房舍边,是一片开得旺盛的太阳花,花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靥,像是踌躇满志地托起了未来的希望。环视四周,见高山环绕的一块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坝子里,一条如绸似缎的河流从中穿过,沿着山脚蜿蜒流淌,为朴素的山村注入了灵气,增添了风韵——原来,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水磨河,它向南奔流入川,注入嘉陵江。 我们来到河畔,见这是由多股溪流汇聚而成的一条河,河水清冽净洁,澄明见底,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晶莹剔透的光芒。一泓碧水在深潭中静流,成群结队的细鳞冷水鱼在潭中自在地游弋,见到我们并不羞怯躲闪,颇有大家风度;四周或俊秀或伟岸的山峰,在水中叠映出各式各样的造型,给人无限遐想。河中乱石林立,水与石在河床中缠绵,演奏出动人的古琴音,时而轻快,时而悠扬,让山野显得沉静空旷。转眼,我发现了好几处泉眼,清莹的泉水好像充满了神秘的力量,从草丛里、石缝间喷珠吐玉般涌出,奏着清新的竹笛曲,令人新奇不已。抬头,见离河不远处有一座山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甚是险峻——一浣衣村姑告诉我,那是当地人景仰的太红山。这时,山谷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为山乡注入了幽静和美的乐音,时光仿佛在这一瞬间慢了下来。 庙坝景色俊逸,水草丰美,这个坐落在大山褶皱里,常驻人口仅143户242人的村庄,仍然保持了陕南山区特有的农耕田园风貌:人们依山傍水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先前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大豆、红薯,留下一部分自用,其余的卖掉换回大米、面条及其它生活用品;后来党的富民政策和科技之光泽及山村,才改种别的作物。山居日久,村人便悟出好草食养好猪、好水出好豆腐的道理,田间劳作之余,纷纷做起“水草”文章:养猪、磨豆腐——用柴火将其熏烘成烟火味十足的腊肉、豆腐干,广受异地居民青睐,搭上网络的高速列车售出便可补贴家用。村民老杨一家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家做的腊肉、豆腐干正宗味好,供不应求,每年都为家里带来不菲的收入。 这儿空气纯净,山花烂漫,盛产优质土蜂蜜,许多人家把养蜂做为增收致富的一大绿色通道。那天,我们逆溪流而上去拜访当地的养蜂能手老张,途中见村里建了不少楼房,但古色古香的房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村子显得古朴、厚重。老张家居于山崖下的一条深涧旁,碧玉般的泉水从岩石上滑落入潭,水雾弥漫的潭旁,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离此不远的房檐下放置着五六十个木制的土蜂箱——我疑心那清泉那花草便是蜂们的绝美饮品、佳肴。淳朴好客的主人见我们到来,赶紧把我们迎进屋里,他说他家每年能收获好几百斤百花蜜,足不出户就能卖完。说完还取出一罐蜜让我们品尝,果然花香馥郁,入口甜爽。 山有魂,人有志。庙坝男子的机遇意识和吃苦精神极强,30年前当地膜烤烟这一经济作物像一只从山外飞来的金凤凰,栖息在村头的梧桐树上时,村人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果断放弃传统作物的种植,一门心思改种烤烟:学技术、育幼苗、建烤室、弄柴火……他们不怕苦累、不怕失败的执着精神,成功俘获了“金凤凰”的芳心,不几年腰包便鼓了起来。如今不少人建了楼房买了轿车——老李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将包来的五十多亩山地全都种上了烤烟,现已长成开烤。看着他家楼房走廊里、堂屋里堆着的金灿灿烟叶,老李高兴地对我说,今年估计能卖二十万左右,换辆新车不用愁钱了。 女子大都心灵手巧,勤劳贤惠。她们七八岁就开始学做鞋垫,在妈妈或邻家婶子的教导下,找来榆树叶、玉米壳和碎布料,比照兄弟的鞋开始“演练”。做上一二十双,心与手的协调性和灵活度得到很好地锻炼了,就进入“实战”:采下棕皮,买来彩线,熬制浆糊,用边脚料布做底子,花布做里衬,裹上白布,绣上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草,一双看起来像工艺品的鞋垫,便在众人赞许的目光中问世了。此后,女子便将自己心中的秘密一针一线地缝进鞋垫里,过上十年八年,这些秘密养大了,提亲的人就上门了。有了意中人,女子一有空闲便为“他”做鞋垫——把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都缝进去。所做鞋垫,除年节时作为礼物送予郎君外,余下的会在出嫁时带至婆家,成为婚礼现场展示自身贤淑品德及针线技艺的重要物件。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虽加快了,可在这个小山村里依旧保持着手工制做鞋垫赠送情郎的习俗。 除了会做鞋垫等针线活外,女孩子还要掌握一门看家本领:制做盐菜——此为评估姑娘成长为新娘的重要“参数”。庙坝山大沟深,在那个食物紧缺的年代,折耳根、狗尾菜、椿芽、蕨苔等便是大山的最好馈赠。春日里人们背上背篓去山野采撷,采回后一部分尝鲜,剩余的同自种的青菜、萝卜、土豆、豆角等做成盐菜,亦称腌菜。腌制时,母亲便向女儿手把手地授艺:焯水时间、调料搭配、晾晒程度、入坛节点……每个环节都要用心用情。婚礼那天,娘家人亦会将闺女平日里做的盐菜,随嫁妆一起送至婆家;婆家人会在谢客宴上当众取出盐菜,请宾朋们品尝。若品相不行或味道不佳都会让人看轻,甚至会被列入不合格新娘名单……时代在发展,而今盐菜虽逐渐退出了陪嫁品行列,其工艺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它走出深山来到城市,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把它当作一种菜肴,亦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元素——2019年,黄官盐菜制作技艺,登上了市级“非遗”名录…… 见到心心念念的挡墙关遗址,我好一阵欣喜,感到能穿越时空隧道,在风烟俱尽中见到它,乃我之荣幸。漫步山梁,见不远处,还有一扇年代不甚久远的墙体。据考证,这是上世纪30年代末修的挡墙:那时我国军民抗战进入异常困难的阶段,但凡能上战场的部队都去了前线,以致此地治安形势恶化,匪盗猖獗,为防止陕川两地匪徒流窜勾结,祸害乡里,人们在老挡墙旁用土石砖木垒砌起一面墙体,称之为新挡墙。我们近前,发现关门那一段已坍塌,形成一个巨大的豁口,行人可由此出入;其余部分已湮没在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中了,即便攀爬到山顶,也只能看到一部分断面,难以看清它的全貌——尽管隐约可辨其昔日雄姿,然那些残垣断壁里似乎依然有鲜活而悲苦的背景故事,每块砖石也都见证了山民们期盼安宁祥和的美好愿望。 下山途中,向导对我们说,庙坝旅游环线即将开通,村里几户农家乐已初建规模,不日将开启营运模式。我知道,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走近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欣慰之余我也陡生顾虑:这样一来,会不会破坏米仓山北麓这颗遗珠原生的风貌和清宁,影响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光大? 离开村庄时回眸,见青山、树木、房舍、炊烟、田园、河流,构成了一幅美图:古韵氤氲而又自然清新——期待下次相逢时它还能保持这份本真纯情,以慰藉我们生命之旅的风尘。 作者简介:戴相华,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文学陕军”《南北作家》《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网络,多篇被《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和“学习强国”转载,散文集《且行且悟》入选汉中市委宣传部市级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编辑:西亮 责编:姜琼 终审:慕瑜上一篇:我是一只来自深海的鳕鱼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