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一棵树独立街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毕华勇 时间:2024-08-02

文/毕华勇


一棵树与古城相伴,几百年了,粗壮的树枝像张开的大伞一样遮天蔽日。因为高大、旺盛,还有它的年龄,此时此地它便赋予了某种生命的意义。

米脂古城这棵椿树,因为其所处的位置独特,受到人们的优待,生长在城市几百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也是古城鲜活的承载。几百年前,这种在黄土高原上极为罕见的树种在圁川书院种下,也许当初是一片。确切地说,是为美化书院环境。这椿树能长得高大,散发着香味,枝条绿叶是一种风景。米脂的学子们在树下散步、交谈或静坐,这些树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和追逐嬉闹声,成了米脂古城精彩的部分。只有在此体验和经受,米脂文化的底蕴才可以触摸到深处,给人以启示。文庙、文昌阁也因此多姿多彩,相互照应在一根轴线上,成了米脂人“文脉所系”。于是,这树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和古城一样承载“灵魂所依”。站在古城的任何一处,远远看见那片绿,米脂人心中都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因为书院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命运与树、古城息息相关。有一种亲切,让人着迷、留恋。

在米脂古城,只有这棵树和那些古老的窑洞一样,含着温情,鲜亮地、饱满地品咂着四季轮回,还有长年涌动着的希望。确切地说,这棵椿树独立地生存下来,守护着文庙,陪伴着文昌阁的巍然,时刻唤醒人们对古城的记忆。

于是,这棵树便活成了米脂古城的灵魂。

据记载,文庙(孔庙)基本与古城同时兴起,元皇庆二年(1313)创建,原址在上城。明弘治九年(1496)迁于下城东街。明隆庆二年(1568)、清顺治十一年(1654)、雍正八年(1730)、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二十 五 年 (1820)、道光 二十一 年(1841)、光绪二十六年(1900)7次维修,建筑严整,规模较大。足以证明米脂人对文化之敬仰。而那棵椿树从未被动过,它矗立在此,把文气、睿气、地气聚拢起来,在自己昂首挺拔中绽放花朵到孕育果实,让所有的米脂人体验古城风云涌动,这棵树便是一种精神。

而与椿树相望的文昌阁,它独立地站在文屏山上,周围没有遮蔽物,更没有任何屏障,它自由自在地与椿树一样,在人间的烟火气息之中,想眺望哪里便眺望哪里,仿佛能洞穿到世事的变迁,或直抵人心。椿树一直保持自己的样子,文昌阁持续自己的品质,米脂的文化变成了永恒。

这棵椿树,独一无二,它之所以安逸地生长着,就像米脂古城的一孔窑洞、一个小巷、一块砖瓦成了整个古城的象征。它活着,古城便存在、便活着,绿茵茵的,有一群小鸟在此安息,有时吵醒古城的人们。尽管椿树很老了,树的躯体千疮百孔,有几枝树干叶子不时凋零,犹如开初一排或一片的林子那样渐渐谢幕。几百年过去了,开始的稀疏,甚至全部枯绝,只剩下这棵树抵御着风霜雨雪、虫蛾飞蝗,或一场大火,米脂古城的所有记忆都装进了它的年轮里。

其他的树都消失了,它们消失得悄无声息。米脂古城东街只有这棵椿树了,几代人在这棵树下乘凉、读书、立志,它成长的样子或许人们不记得了。当你走近这棵树,你会怀念些什么,想说些什么,一个古城最脆弱的部分,就是失去一棵树。

那棵古老的椿树站在古城街头,它还在人来人往中获得一点归属感。要知道,接下来的岁月里注定要老去,它还在努力地活,积极向上地活,不屈不挠地活。然而,对于喧嚣的世界,这棵曾经被无数人搂抱、攀爬、抚摸、拍打、仰望、围着它转圈,就像书院里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报到那样,大家好奇和关注一阵子,它不声不响、不矫情、不做作,与古城同在,同活。

事实上,城与树,树与城,都是血脉相连的,树赠予的一切,就这样与古城难舍难分。

米脂古城有这样一棵独立的椿树。米脂文脉之根深扎的树。

编辑:大雄

上一篇:我与西仓的缘分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