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广虎
夏季的西安城里干热干热,让人寝食难安,燥热不定。
“去山里乘凉!”“到山里凉快去!”“进山玩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一到夏天,山里的道路上,小车排队,行驶缓慢,有的人直接把车停在路边,就下到河边玩水乘凉。
当然,这里说的“山”,只有西安人心里懂,是指“南山”“秦岭”。真的要感谢雄伟神奇的秦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这“山”,千年以来,毅然挺立,气象万千,以宽广包容的胸襟,护佑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生生不息的人们,并以绝美的风景和不凡的气度,呈现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后花园”。
古代修建有皇家“御花园”、行军打仗的栈道石寨,也有土匪窝藏的山寨山洞,迁客骚人、达官诗人都愿意进“山”寄情山水、观景散心、采风抒怀、隐居修身,老百姓在此耕种采药,看似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其实也非常艰辛。近些年,保护生态,集中搬迁,深山中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了,穿越探险的“驴友”越来越多了。
“去山里”,成了西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要注意安全,观察天气。春踏青、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滑冰雪,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最亲近的大“山”带来的自然乐趣。特别是一到夏季,人们结队而进,蔚为大观,“山”成了天然的“大冰柜”,那些天然形成的风洞冰洞成了天然的“空调”和“冰箱”。
真的要感谢自然的神奇造化、鬼斧神工。一座城市一座“山”,秦岭的地理位置、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秦岭72峪,每个峪口游人如织,“72峪”我觉得只是个概数,大大小小的峪口、宽窄不一的山谷、深浅有别的沟道,在秦岭里不知道有多少。在地图上,“山”的纵深、褶皱,就是那么简单的几笔,可是在现实中,走上半天,甚至几天,也走不出“山”来。“山”的一草一木、寺庙道观,都是我们停歇的理由和地方。
我是想说,“山”太大太深了,无论地上地下,处处都是宝藏;秦岭冷静平和,深藏不露,需要我们用心去慢慢感受。即使夏季,阳光直晒,那些高大的树木为我们撑起“大伞”,头顶遮阳,阳光细碎,身边是潺潺流水、瀑布飞泻,冷气水滴直袭而来,有些寒冷,脚下有细流慢慢浸过,温软彻骨,非常舒服。“山”中无信号,看手机的人不多,在河中的石头上小憩一会儿,翻几页书,晒一下太阳,也是非常惬意的。还有的小孩,在河水中嬉闹打水仗,衣服湿透也不要紧,石头上晒上一会儿就干;家人们支起帐篷,野外露营,围炉煮茶,文明烧烤,一幅生动真实的人间烟火图。
“山”,是一个大环境、一个大氛围、一个“偌大的房子”,一进来,就会感受到爽爽的清凉,绿色的浓意,微风吹过,水面涟漪,蝴蝶独舞,蜻蜓点水,心里就像被冰水漫过一样,异常舒适。心静自然凉。心静,也需要周边清净,才可静且凉。倘若身处烈日高照、热浪翻滚,滚滚红尘,琐事缠身,我想心再静,也难忘记自己,烦躁不已,一般人难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最佳境界。
好在是,我们身边的这座大“山”,就给我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提供了这样美好的环境,和空气一样公正平等,任我们肆意享受,尽情乘凉。一出峪口,热浪直打脸面,再好的人工空调,也没有自然之风自然之趣自然之乐了。如果晚上不回,居于“山”中,可以看到明朗的星星,潮气是有的,那是大地白昼的轮回,抵不住我们对“山”的眷恋、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不可否认,高科技给了我们许多便利,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山”的原始、质朴、慢生活,给予了我们疗治心灵的最好地方,不仅可乘凉,还处处可寻景,时时得天真。生养的故乡已经不在,在某种意义上讲,秦岭这座“山”,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美好的家园、生活的场所、城市的花园。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