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重温《黄土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樯 时间:2021-03-26

ac4f3173958c6ba8a072c4274f6ed520_img_274_680_143_207.png

一直对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怀有敬意。这不仅是《黄土地》被誉为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开山之作,更主要是我也曾被真切地“震撼”过。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我是通过DVD看的,却从未在大银幕一睹真容。当年在影院上映时,我一定在忙于迎考或者求学,才错失了《黄土地》与同时期上映的不少探索电影。因此,当香港UAiSQUARE影院要将《黄土地》作为“修复珍藏”影展的一种,在“导演首作·另辟蹊径”主题中展映时,我自然不愿错过。
  UAiSQUARE影院坐落于香港尖沙咀国际广场,有数十家影厅,我曾无数次光顾。记得当年席卷全球的《阿凡达》就是在这里观看的,其实它也是专门为放映《阿凡达》而建的香港第二家IMAX影院。另外,UAiSQUARE影院虽以放映商业大片为主,也“忙中偷闲”,不时会“植入”经典片或小众艺术片。
  这次放映的《黄土地》修复版,自然绝非我曾看过的DVD画质可同日而语,三十多年前的影像经过修复和还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尘封画面仿佛被揩拭过,变得异常纯净和锐丽,诸多被遮蔽的细节也一一浮现:横亘时空的黄土高原坦露着刀劈斧削的沟沟壑壑,木讷无言的翠巧父亲和儿子憨憨原来也有丰富的“表情”,当然我也更真切地发现翠巧羞涩的脸上,写着不安于命的勇敢和决绝。
  《黄土地》当年被冠以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第五代”影人的真正崛起和一种全新电影语法和书写方式的出现。在我看来,《黄土地》不仅仅是摄影的极端化边缘化构图,人物油画肖像般的刻画,“写实主义”这些镜头语汇的贡献和叙事张力的追求,还有一种民族精神的回归和寻根。在镜头纷纷对准“火热的时代”和“沸腾的生活”的当年,《黄土地》却扑向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头扎进历史和文化的厚土之中。影片通过一个陕北女孩翠巧的等待,隐喻了人与黄土地的渊源以及在愚昧和强悍的空间里的挣扎和追求。曾经在观看碟片时,光影闪烁间,我曾无数次想象过翠巧的命运和结局,她驾着一叶筏子,划向黄河之水滚滚奔流的天际,最终是葬身于黄河的滔滔巨浪,抑或抵达黄河的那一边?
  答案也许不该在一部电影里寻找。在翻滚奔涌的时代洪流里,个体的命运注定都将融入其中,被裹挟而去。
  博尔赫斯曾将传世之书喻为不断生长的书,一部经典电影的命运恐怕也该如此,会突破一时一地,历久弥新。今天看来,随着时光的淘洗,《黄土地》并未过气和速朽,仍在“生长”,有着可供咀嚼的想象空间,一如当初,仍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探索之作。反观如今的电影人已甚少理会这种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了。如今电影产量愈加惊人,票房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却都是以一种复制和类似3D打印的方式呈现,悲哀的是其中大部分恐怕都难以摆脱“过路片”的命运。
  《黄土地》何以会出现于三十多年前?显而易见,是与张扬思想解放和探索精神的时代大背景有关,但对于当时的导演陈凯歌和摄影张艺谋个人来说,却都是平生的第一次触电。正是这可贵的第一次,陈凯歌张艺谋带着对电影的敬畏、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在心中升腾,因而才有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这极其亮眼的一笔。也许《黄土地》不合章法,粗糙,却元气充沛,是创造力的一次磅礴喷发。多年以后,已执起导筒的张艺谋每在拍摄新片之际,总期望能回到原点,回到“第一次”的状态,但谈何容易,当身影渐行渐远,实在再难转身回到出发的起点。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