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米脂县一处建设项目的开工典礼,主持人介绍我时,将名字中的“茜”qiàn读为xī。这种事于我,已是司空见惯。
我的名字中的“茜”,是个多音字。有qiàn和xī两种读音。在字典里,qiàn,是一种名为茜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形,黄赤色,茎有倒生刺,叶子轮生,心脏形或长卵形,花冠黄色,果实球形,红色或黑色。根可做红色染料,也可入药,有活血、止血、解毒等作用。”这种“茜草”至今我不曾见过。
xī,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人名用字,多用于外国妇女名字的译音。
前些年,有一部很受欢迎的进口影片《茜茜公主》,主人公便是读xīxī的。
这样说来,我是该叫张艳茜(xī)的。但是,从小到大,被称作张艳茜(qiàn)的时候居多。习惯成自然,倘若被叫作xī,多数时候,我便以为与我无关的。
我家四个姐妹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艳”字,名字后面的那个字则多取了带草字头的字。三个姐姐的名字很容易读出来,不会错。只有我的名字,白纸黑字念出来时,总是要让人费几分踌躇。
上大学时,父亲一位同事到学校给我送东西,她按父亲在信封上的地址找到我们宿舍楼,却不知这个“茜”字如何读?小心地在宿舍门口问了人才找到我。她回去后,对我父亲说,因为你女儿的名字,我多认了一个字。
现在的孩子们,取“茜”为名字的很多。福州大学任教的施晓宇,常常遇到这样名字的学生。点学生名时,他以为读xī的,学生便纠正他说:“老师,我是叫某某qiàn的。”为了避免“错误”,下次他再遇上另一个“茜”,就读作qiàn。可这位女生又纠正说:“老师,我是叫某某xī的。”于是,再有新生入学,又遇上这种双音字的,施老师就主动问一句:“你的大名是读xī还是读qiàn?”
我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主编班学习时,负责班上活动的老师是位在法国大使馆工作多年的先生,书生气十足。有一次由他来授课,内容枯燥乏味,他很想活跃课堂气氛,与同学之间产生互动,就采取像小学生一样让同学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然而,同学们木木然毫无反应,他便点名。每个学生的课桌上摆放有名签,他叫了一个同学,很快得到回答——不知道。又叫一个同学,这回得到的是礼貌的微笑摇头。我的座位在第一排,我正思忖着问题的答案时,他的目光落在我头上,这位老师叫道:“张艳茜(xī)同学,你来回答。”
我望着老师的脸,好一会儿没有任何反应。老师又叫了一遍,这次加上了手指指向我。我逃无可逃,当时,我想捣蛋调皮一把,借机溜过回答问题。于是,我站起身来,语气很平和,笑眯眯地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不是张艳茜(xī),所以,我不回答这个问题。”
这位老师很尴尬地僵硬了表情。他要是懂得幽默,是能很快从尴尬中摆脱出来的。可是,老师只是静默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却说了一句大跌眼镜的话:“噢,我的视力不好,没有看清你的名字。”
我听了这样的解释,心里满歉疚的。从来都是乖乖的学生,怎么现在也欺负起老师来了?
下课后,有一个一向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女生对我说,没有想到啊!张艳茜。我以为这种叛逆的事情,只能发生在像我这样的人身上的。你竟然也……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