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书法传统尽管只是一个词,一个概念,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从时间性、心灵性、多元性带给我们的认识来看,书法传统既是一个既往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随着人的心灵自由发展而承续不断的前进运动,同时还是一个无限多样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矛盾冲突的单元。面对这么一个事物,我们怎么才能够正确把握?怎么才能够有效学习?我以为总体上要以人的心灵为枢纽,以技术规矩为重点,以正确定位为立足点,有所继承有所进步,使书法传统成为当代书法发展活的元素。
应把握精神
书法作为艺术是人的心灵活动,是精神理念的感性显现,因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也是精神意蕴决定外在形式,同时人的心灵(包括形式上的自由与内容上的精神理念)是一个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变化的动态,而且具有不可复制的阶段性时代特征,因此心灵包括形式上自由程度和内容上的精神理念对今人来说,就像远远流去的河水,都是一个过去时,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意识,也无法从根本上去学习。但是,我应该也可以从时间性、心灵性、多元性等诸方面对其加以认识,知道各种不同书体式样和各不相同的经典书家及其作品的心灵自由程度和精神内容与其书法外在形式的关系,这既能增强和提高继承书法传统的自觉性,又能增强和提高认识书法传统的鉴别力,增强和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
学习技术和规矩
书法作为艺术,是一个整一的事物,而它的整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书写规矩方面的统一性、继承性上。由人的心灵精神意蕴产生的制作书法外在形式的技术和规矩,尽管是一个不断革新和否定的漫长过程,但她不像人的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而远远逝去,永恒性这一艺术美(作品)优于自然美的特性,使得制作书法外在形式的技术和规矩具有长期有效性。因为单就书写技术和规矩而言,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的力的运动,是一种科学的力学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其次是一种空间的布置方法和技巧(所谓的意象、具象也都是由人的心灵意蕴与书写技术、规矩共同形成的式样)。而这些形式上的技术和规矩以及由此产生的书法风格,就像艺术美一样是永恒的,不会过时的,只是随着社会发展按照人的精神需要或兴或衰而已。如同古体书那样,虽然产生它们的时代及创造它们的人远远逝去,但书写它们的技术方法和规矩却包含在各种古遗迹之中,蕴含在今体书之中,就连它们的形体也一直存在于历代书法园地之中从未退去,成为今之“篆隶楷行草”五体之一。学习传统最主要之点,就是要深入传统学习掌握书写的技术和规矩。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算迈入了书法之门,才不至于是野路子的书法江湖派。
从另一个方面说,书法作为艺术,人的心灵及其精神理念一直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的原因,也许正在这里。这需要引起当今书法学术界的高度警醒。
要传承传统,与时俱进,创造自己
这个题目,应该成为我们当代书法发展的主旨。
我们对于书法传统的态度无疑是学习、传承和创新。学习和传承这一点此前已经很清楚了,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特别八届国展以来的参展作品不管是取法“二王”、颜真卿、苏黄米,还是“八大”、古碑,基本上都是传统的面孔,可以说在当前我们在传承传统方面做得很足。但是,对于创新,我们虽然有一些敢为人先、冲锋在前且较有学养的实践者,可大多缺乏自觉意识,而且仅在书法外在形式方面下功夫。因为,连他们都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接受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是人的精神理念的感性显现,书法的产生变化发展是我们民族精神意识发展进步的书法显现这样的艺术理念;同时,他们也不知道或者还未觉察我们所处的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与此前我们所称为历史传统的农业社会已经发生根本不同的时代变迁,按照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影响人的心灵进而决定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的逻辑。我们虽然还不知道真正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书法风貌是个什么样子,但我肯定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书法发展和提升是必然的:她从传统的传承中走来,吸收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精神精华,创造出新的中华书法文明样本是必然的。因而人们不必担心我们时代出不了大师,但需把书法真正按艺术去理解,把今天当作不同于昨天的时代去认识。(元博论书连载之八)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