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先被路遥的小说迷醉而喜欢上了“刘巧珍”,还是因为电影《人生》中那个美丽淳朴的乡村姑娘“刘巧珍”而喜爱上作家路遥,成为他的忠实读者和坚定的崇拜者。
电影《人生》热播时,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即将面临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父母都是农民,不懂得给我灌输多少大道理,但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望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鲤鱼跳龙门”,不再“吃圆颗粮食”,而是成为拿着红本本买米面吃的城里人。有了远大理想,我并没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反而背着老师看完了小说《人生》,还不顾课业紧张,和几个同学偷偷跑去看了电影。一时间,在同学之间悄悄兴起了一股“路遥热”,甚至,有几个同学还给自己起了带“遥”字的笔名。也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在为高加林惋惜,咒骂这个不懂得珍惜的负心汉的同时,少年的心田绽开了一朵小花,里面住着一个叫“刘巧珍”的姑娘。
那时候,我自己还不如高加林。因为我没有像高加林那样可以成为民办教师或去工厂上班的门路。更不可能像高加林那样,和一个焕发出清新的活力,有着“高挑的如白杨树般可爱的身材”,有着“漂亮的、充满热烈感情的生动脸庞”的姑娘,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坦率地说,高加林在某种意义上是我跳出农门,做个“公家人”的人生榜样。刘巧珍,就是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爱情渴望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穿上军装成为军校学员不久,我在宽阔宏伟的学校大礼堂,和年轻的伙伴们又一次观看了电影《人生》。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被荒芜的文学百花园开始呈现出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景象,不时有国产彩色故事片和国外的译制片上映,但电影《人生》带给我的震撼依然深刻而持久。记得观看电影《人生》之后不久,学员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爱情的大讨论,讨论不知不觉地延伸到了现实之中。有些来自农村的学员进入军校之前就在家乡和农村姑娘订了婚,这些人中间已经有人开始嫌弃农村姑娘土气,配不上他将来的军官身份;有些正在和没有考上大学的女同学热恋的学员,也产生了断绝关系的想法;就连有些城市来的学员,也在重新审视自己恋爱中的对象。尽管大家都在批评高加林的野心与背叛,但在心里,谁也不愿把自己的幸福放在较低的层次上。后来,学员队领导为此专门进行了婚恋观教育,并明确规定“有对象的不许吹,没对象的不许谈”。我虽然穿上了“四个兜”,但没有恋爱对象,仍一如既往地将刘巧珍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在我的心中,刘巧珍并非农村姑娘的代名词,而是美丽善良、勤劳质朴的象征。军校毕业,我去了新疆部队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官之后,我也没能找到一个如“刘巧珍”般的姑娘。回乡探家期间,家里曾经给我提说过两个老家的姑娘,不知是农村的还是在城里工作的女孩,一听说遥远的新疆,她们美丽的脸庞笑容顿失,扑闪的大眼睛里顷刻熄灭了热情的光芒。刘巧珍,也就悄悄从我的梦中消失了。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曾经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的争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经义愤填膺的批判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憧憬都已烟消云散。留在心中的,只有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对主人公命运的理解与释然,对自己情感的追思。留在心中的,是对路遥作品的敬仰,是对他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的崇敬。年轻时为刘巧珍流泪,是觉得她美丽,觉得她可爱,觉得她完美。经历过世事沧桑,再读《人生》,仍然为刘巧珍流泪,不仅因为这些,更主要的是因为她作为人的尊严,为她的身上体现出的美德,一种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所赋予青年一代的美好品质。还能说些什么呢!也许,在路遥的心中,“刘巧珍”蕴含着更深的东西,只是我无法理解。感谢路遥,他用独特的视觉和深邃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记录了发生在那个时代里的巨变,记录了在这场巨变中的人们和他们的情感,记录了他们为这个时代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感谢路遥,让我们从中找到了我们父兄的身影,找到了我们的母亲和姐妹的足迹,找到了印刻在我们身上的生活标记和时代烙印,找到了隐含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漫起的尘埃,遮蔽了往昔的岁月,也让我们淡忘了曾经的苦难与不幸,把流过的血汗风干在时光的隧道里。只有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独坐陋室,在文字里品味过往,感念曾经,与现实进行一场刀枪相见的交锋。深秋里,想起了“刘巧珍”,一个当今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一个和路遥一起刻在脑海里的人……
编辑:庞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