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华勇
认识李锦娥很久了,几年的交往下来彼此熟悉,平日里各忙各的,顾不上交流,近日读她的小说《守望》,更不如说是读她本人。锦娥性格开朗,写作也独特,她从女性的视角,无论叙事,还是从语言的构建与文化背景里,都有着强烈的情感与生活气息。小说的故事是来自于她所生活的那片土壤,来自于她的阅历以及她所经历过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孤独。
每个写作者都有其解读生活的方式,对于一个基层的业余写作者来说,每个人又从自己不同的写作环境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时他们很盲目,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技巧更不用说,时空在稿纸上变成文字,才能证明他们对生活的温度。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抗拒的追逐,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多姿多彩的情感历练,或许让写作成为他们梦中的另一种趋向,在审美的过程中潜意识自我挣脱和觉醒,从而传递给读者的便是更为“真实”的作品。
开始用诗歌写作的锦娥,第一次用小说的文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大背景之间把情感表述,支撑起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部。我们读到岁月划过的痕迹,如痴如梦,她有质地地记录着时代,如涓涓小溪一样。清澈见底的心灵见证了爱的焦虑、倾诉、反思。实际上像《守望》一样,在这个永恒的主题里,文字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秘密,为了自己一生的遗憾而解读自己。
小说家关于文学的创作常常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多问题进行思考,锦娥的《守望》通过普通的男女在当下社会的变革中怎样对待情与爱,从立意上来说,让人考究的是如何把一个美好的故事讲得暖心而完美,那种死死活活的分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作者通过冷静的笔触和开阔的视角,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的另一种沉重。
很早以前,作为师范生的李锦娥,从农村走出来,改变身份和命运的时间里,她一边学习必修课程,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课外书籍,文学给她人生的道路增添了色彩,这样看似并不复杂的背景下,锦娥实际上在胸怀中孕育了丰盛的内涵,她把对未来美好的追求,都归纳在一个“爱”字上,亲情、友情、爱情,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她都觉得如此割舍不下,充满了敬意。每个时代都具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生存的意蕴,但每个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她最早的诗《爱的盛宴》多层次地把爱精彩呈现:“那天/你披着一身霞辉/步履盈盈/款款而来/我焦灼的脸/如沐甘霖/封冻的躯干/冰清雪融/我多想幻化成一只美丽的彩蝶/舞动着青春的翅膀/为你跳一支我最热烈的舞蹈/但我不能够。”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女如此的纯情表白,这些人性的本能在这里表面上被隐藏,实际上毫无保留地浸入到每个空间里。锦娥的追求完美是执拗的、个性的,因为这时爱对她来说是美好的自私的,她要一个人独自完成,不与别人分享:“我想放歌一首/为这即将而来的疏阔境界/我又想低吟一曲/为这即将而逝的弥漫尘埃。”作者在昭示着什么?因为她感到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卑微女子,在改变命运的同时,尘世上不易察觉的变故,让她心存胆怯,未来是个无法计算的未知。
从校门走出来,李锦娥被分配到离城较远的中学教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乡下教书的日子里把她从天真的梦拉回到现实,她熟悉乡村,但又陌生,上完课后那种寂静无聊的时间里,或许只有写作能给她带来某种安慰:“今夜无眠/理想的巅峰/忽强忽弱/忽隐忽现/那艰难岁月下的/汗水和眼泪/竟然以倔强执拗的方式/相依相伴。”看得出,她内心充满了焦虑、忧郁,然而,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的执拗,既闪着朴野,又多了份坚定沉稳,矢志不渝。锦娥用最朴实的语言,敢爱、敢恨、敢为,她早期的文字均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或者说,她自己将生活和时代节律融合起来,读其作品,可以感受到她特别强的自我意识,有一种现实的存在感。
除了诗歌,锦娥还写一些随笔感想,她从农村再次回到小县城的时候,世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小县城热衷于写作的人群里,锦娥没有显山露水,她默默地从事她的教书育人事业,另一方面,扩充着自己的创作构造与生活积累,她一口气把《守望》写出来,对生活真实的充沛体验和完整呈现中渗透着她满满的情感,几个人物在某种情景下,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以及道德伦理给我们开阔了一个新视域,可见,多年的坚持,锦娥用扎实的文字功底、饱满的激情、精致的笔法证明自己的不跟风、不浮躁,她的创作追求、创作特质延伸出有关生活的许多话题,也是关于文字的,《守望》便有了另一种意味。
《守望》是对上世纪80年代青春的记忆,在作品里作者喜欢留下一些明显的个人印记,作品主人公李若然和谢无尘的爱情,让人感到那种萌动中带着阴郁,那种纠缠、割舍、拥有都显出生活的粗粝,爱情常常是迷乱的、混沌的,它产生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有时也一无所能,人们往往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困惑、无奈,有时造成的创伤终身没法弥补。
写小说是要有灵感的,这是考验作者的关键,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那些日复一日的琐碎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随时随地也伴着社会变革的信息激发起人的灵感,80年代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使陕北黄土高原一下子充满了生机,农民在一阵一阵的激动之余,重新开始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得到土地后的兴奋,他们仰望着星空,看到从未有过的希望,除了农民,还有他们的子女,心中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嬗变,生命在逆境中焕发着敏感,人人对梦追求,幻想未来。在小说中,这些平凡而可亲的陕北农村人命运不同,但他们都具有陕北人古朴纯真、重情重义的性格,小说塑造了李若然、谢无尘、廖随缘、李茂清等人物形象,平凡而厚道,善良而坚韧,当然,还有谢世雄、护士小刘等穿针引线的小角色,暗示和隐喻着一种信息,预示着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农村未来的走向。人们的追求都与命运纠葛,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心灵的底色,让人闭目难忘。
作为老师,锦娥的小说视角独特,想象丰富,她的文字无可挑剔,在她的叙述里尽显诗意。小说中,爱情是永恒的,历史与现实是并存的,每一个人的出场都入木三分。技法上,可能因为第一次写这么大篇幅的小说稍觉娴熟不够,结构与人物安排也值得探讨。
总之,《守望》是一部蕴含一个时代一些人物记忆的小说,这些极普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命都在用单薄的身躯,顶着命运与生活的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地生活着,他们守望什么?情义?尊严?爱情?自由?在对一个时代的重述与构建中,作者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没有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相信,锦娥会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寻找出自己更好的答案,在属于她自己的田地里耕耘,书写是自由不羁的,她会凭着自己坚韧的性情和思绪的发挥,为我们书写出更好的更美的文字。
《守望》就是作者的精气脉,小说的意义,在于此。
要说的很多,但过分的唠叨会让人烦,不知该给锦娥说怎样鼓励的话,还是用著名诗人海子的话作为结束语:“渡口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希望从《守望》中走向远方,在一无所有里创造自己的辉煌。
是序,共勉!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