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水唯善下方成海 山不言高自极大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陈静瑜 李雅坤 时间:2020-08-21

曹彦自画像


  曹彦,原名曹石燕,1949年生于北京。曾在山区插过队、铁路做过工,干校劳过动,党校上过学。现为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漫画研究会顾问、陕西省集邮协会荣誉会员。 
  作为编辑,有一句话常被他挂在嘴边:“做编辑就像量体裁衣,衣服合适了作者高兴,我们也高兴。” 
  一生的事业 
  曹彦自幼热爱文学和美术,这成为他进入编辑行业的契机。高一那年,他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在与老乡们的交往中意识到尊重与真诚的重要性,这为曹彦以后与作者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铁路工作后,曹彦继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为单位办宣传壁报。“我们单位的壁报是整个铁路上最好的。”回首往昔,他露出骄傲的神色。那时西安铁路分局创作组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汽笛长鸣》,曹彦靠着自己的文字功底帮助组内老工人整理加工和润色故事——这是他第一次从事类似于编辑加工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出版社的领导发现了他在编辑工作上的天赋,将他从铁路调去出版社。在那个只有干部身份才能上铁路局党委研究的时代,曹彦破例以普通工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社,正式成为一名编辑。 
  曹彦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奖是在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获得的。在作者杂乱零碎的稿件中,曹彦选中了描写作者自身童年经历的文章,这些讲述作者童年真实经历的文章被编辑整理成图书——《针眼里逃出的生命》,赢得全国少年儿童读物一等奖。许德珩老先生亲自为他颁奖。相比奖品和证书,与许德珩先生的见面带给了曹彦更大的触动。他深深地意识到编辑工作的本质就是踏实和坚持。60岁那年,曹彦已满退休年龄,但是对工作的负责和他对文化传承的热情让他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7年。直到2016年,曹彦才正式离开编辑岗位。但即便人已“不在岗”,有相熟的作者朋友找他“帮忙看看稿子”,曹彦总是乐意效劳。编辑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在小诗中所写的:“终极一事业,工作有自得。此生无虚度,扪心无愧怍。” 
  “漫诗”文坛 
  编辑工作不仅仅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更是一种与人交流的艺术。 
  曹彦喜绘人物漫画小像,并配上与人物性格和生平相符的小诗,他给这种艺术形式取了一个别致的称谓——“漫诗”。在曹彦40余年的工作中,他逐渐养成了为遇到的同事、作者都创作一幅“漫诗”的习惯。后来,曹彦拿出了这些年积累的“漫诗”,回顾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结集出版了一部《文坛陕军风情录》。这本书如同现代陕西文学创作队伍的小小缩影,也描绘出一座座连通作者与编辑的文化桥梁。 
  谈及“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曹彦始终秉承“尊重作者,尊重作品,实事求是,切忌强加于人”的观点。编辑生涯中,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作者,也遭遇过各种悲欢喜怒。但在他看来,编辑就是甘为人梯的幕后英雄,只要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送到读者手中,其他事情都显得不值一提。不过面对年轻编辑,曹彦也不忘一再强调:一方面,编辑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作者;另一方面,在涉及原则问题时,编辑也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降低底线。
 
  最难忘怀的故事 
  在数十年编辑生涯中,曹彦经手的书稿成百上千,其中有两部令他最难忘怀。 
  其一是孙逊长篇小说《慰安妇血泪》。这是孙逊先生的处女作,被他称为“女儿”,此前曾经出过一个版本。当他决定再版时却波折不断,屡屡碰壁,最后不得不试着将“女儿”远嫁,将书稿投到了古都西安的太白文艺出版社。经过一个月的等待,孙逊接到时任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的曹彦打来的长途电话,说要将书稿留下来再仔细看看。大约又过了十来天,曹彦再次来电表示:“社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用了。”为了修改书稿,孙逊与曹彦保持着长时间的电话联系,曹彦事无巨细地向孙逊反馈修改意见,讲话十分客气,却处处切中关键,令人折服。 
  《慰安妇血泪》初版只印刷了5000册,但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初版近乎售空,原价30元一本的《慰安妇血泪》更是在互联网上被炒到了89元的高价。再过一段时间,更是连高价版本都无从买到。2015年,本书入选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在曹彦的职业生涯中,也出版过颇具争议的作品。《东望长安》是一部向读者介绍中亚陕西村的作品。这本书上市以后被誉为“民族史诗之作”,荣获首届“陕西图书奖”、首届“白鹿文学奖”最佳创作奖。著名作家陈忠实为该书题词:“这是一部给人以黄钟大吕荡气回肠之感的大书,是一部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录。” 
  但该书在读者群体中的评价却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读者对本书大加赞扬,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这本书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与现实截然相反,原作品涉嫌杜撰史实,歪曲历史。《东望长安》一时毁誉参半。 
  曹彦表示,作为编辑,即使你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小心细致,也难免会出版饱受争议的书,但不能因为害怕争议,就放过有价值的作品和选题,也要从争议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些经历都会成为影响你的人生的因子。
 
   薪火相传 
  最后,笔者向曹彦先生求取建议,希望他可以向年轻编辑和有志于编辑事业的年轻人传授一些经验。曹彦认真地回复: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比他们当年好得多,要利用好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庞大的网络资源来丰富和提升自己。 
  对于年轻一代,曹彦先生总是充满着乐观美好的希冀,新事物逐渐取代旧事物是自然的更迭,新一代的编辑超越他们这些“老前辈”则代表着编辑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他郑重地说:“只有年轻一代继续向上走,才能托住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