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长安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来源: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作者:张岂之 时间:2020-06-17
陕西是人文初祖炎黄故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史前传说时代开始,陕西就是中华大地上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方。陕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来源。 历史上,陕西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关中。因对都城重要的辅弼作用,关中被称为“三辅”,三辅也被称为“天府”,拥有“长治久安”之地的美誉,其统治中心地长时期名为“长安”。长安一直是三辅最主要的统治和管理区域,是历史上周、秦、汉、唐四大盛世王朝的重镇或首都,也是魏晋之际见证王朝变革的都城;其辐射的文化区域广阔,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文化圈。长安成为中华独特文明主要的孕育和传播基地,是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甚至波及亚欧大陆。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十三个王朝的古都。自古至今,长安都是最能催生人们联想与想象的地方。长安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在中古时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华文明的最高成就。宋以前的长安历史,毋庸讳言,不仅代表陕西的历史,而且代表中华文明史。唐以后,长安的都城中心地位虽然风光不在,但是作为西部重镇的功能却越发得到彰显。从明朝开始,便以“西安”凸显其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西安的历史研究既有承继周秦汉唐文明的责任,又有开启未来文化繁荣的使命。 西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领风骚。从传说时代的华胥氏、女娲伏羲时代,到考古学意义上的半坡文化遗址、姜寨遗址,以至有文字记载并被确认的周秦汉唐文明,每个时代都有其别开生面的辉煌成就,这是陕西以及中华文明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资源。2018年,陕西蓝田上陈遗址的发现,将蓝田地区发现人类的历史提前到212万年前,从而成为现有发现的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遗迹。西安无疑是人类最早最重要的活动地之一,因此,西安已成为拥有完整文化遗产链的历史名城。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西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它们是中华文化重要且具特色的遗产。西周的礼乐文明、秦汉的集权统治、魏晋的民族融合、隋唐的开放包容等等,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长安的历史文化,自古及今,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有助于总结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成败得失,分析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提出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号召文化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他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无比丰厚,有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一千多年的都城史,既有珍藏在图书馆里的大量古籍资料,又有展示在博物馆里丰富的出土文物和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迹。如何发挥西安的文化资源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是值得文化工作者认真思考并积极践行的事业。《西安十三朝》的使命正在于此。它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正史的记载,以通俗的文字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出土文物和地上遗迹为佐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期望它成为大众喜爱的历史读物,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做出新贡献。 (本文为张岂之为《西安十三朝》所作的序,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内容简介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一千一百多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西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也最具特性的遗产。西周的礼乐文明、秦汉的封建统治、魏晋的民族融合、隋唐的开放包容等等,在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同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在充分吸收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古籍文献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基础史料,结合馆藏的出土文物和现存的文化遗迹,对于十三朝的兴衰历史、典章制度、文化遗产、代表人物、重大事件等作了比较中肯的论述,着力于王朝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期望从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目录 上册 序 言 张岂之1 第一编 蓝田和蓝田猿人 一、蓝田“聚宝盘”4 二、发现的故事6 (一)初探陈家窝6 (二)挺进公王岭7 三、蓝田人的形象10 四、蓝田动物群及其生活环境12 (一)公王岭动物群12 (二)陈家窝动物群13 (三)蓝田动物群分类14 (四)孢子花粉所隐藏的秘密14 (五)动物的群种特性与新的断代15 五、蓝田人的生产工具16 六、蓝田人的生活方式17 七、蓝田人生活的年代17 八、蓝田人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18 九、上陈遗址:21世纪发生在蓝田的科学进展19 第二编 史前时期的陕西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26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6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27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8 二、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1 三、新石器时代遗址32 (一)老官台文化34 (二)半坡文化遗址34 (三)庙底沟文化类型43 (四)龙山文化类型44 第三编 西安,何以为都 第一节 自然环境51 一、位置与气候52 二、山川与土壤52 (一)山脉53 (二)河流54 (三)原野57 (四)陂池59 (五)土壤59 三、气候与物产59 第二节 经济因素60 第三节 军事因素61 第四节 社会基础64 一、三皇和创世记64 二、炎帝和他的传说时代66 三、五帝和华夏文明68 (一)黄帝和他的传说时代68 (二)仓颉造字72 四、传说时代的考古学解释73 五、圣王时代76 六、夏商时期76 第四编 西安十三朝 概 述83 第一章 西周与丰镐86 第一节 西周历史88 一、概述88 二、周人兴起90 (一)姜嫄与后稷90 (二)周族开国英雄90 (三)季历亲商与文王翦商91 三、武王灭商93 四、周公辅政94 五、成康之治,盛极而衰95 六、穆天子西游96 七、周召共和96 八、烽火戏诸侯97 九、平王东迁97 第二节 封邦建国99 一、强化王权99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99 (一)分封制99 (二)宗法制100 (三)畿服制度100 (四)爵位制度101 三、政权机构和官制102 四、军制和刑罚102 第三节 制礼作乐103 第四节 社会经济105 一、农业和井田制105 二、手工业和“工商食官”制度105 三、社会阶级阶层构成106 第五节 社会生活107 一、城市107 二、婚姻形态107 三、衣食住行108 第六节 宗教思想109 一、周人的天命转移思想109 二、《洪范》与《周易》109 三、西周末宗教思想的动摇109 第七节 自然知识与文化艺术110 一、天文、历法、数学与医学110 二、甲骨文与金文110 三、音乐、舞蹈、雕塑110 第八节 《诗经》中的周秦社会111 一、《生民》所见后稷及其时代的社会记忆111 二、《豳风》所见西周的历史片段115 三、《秦风》所见西周时期秦人的历史片段118 第九节 考古发现123 一、遗址遗迹124 二、周原甲骨文125 三、西周青铜器125 (一)青铜器种类126 (二)青铜器价值128 第十节 丰京和镐京131 一、丰京遗址的范围132 二、镐京遗址的范围132 三、丰镐遗址的地理132 四、丰镐遗址的文化遗存133 五、丰镐的建置133 六、何以建都丰镐134 七、丰镐的地位134 第二章 秦朝与咸阳137 第一节 秦国历史137 一、概述137 二、秦人兴起138 (一)秦人的来历138 (二)早期秦人的历史138 三、作为诸侯的秦国142 (一)护佑平王,襄公始国142 (二)文公东进,武公拓土143 (三)穆公修业,称霸西戎145 (四)后穆公时代的秦国152 (五)商鞅变法156 (六)惠文君称王:张仪与秦的扩张164 (七)昭王时期秦的发展171 (八)四世而胜172 四、秦的统一大业173 (一)秦王政亲政173 (二)吕不韦和《吕氏春秋》174 (三)郑国与郑国渠176 (四)人才强国战略177 (五)韩非的悲剧180 (六)王翦将军180 (七)秦王政的统一之战181 五、秦帝国时期182 (一)制度建设182 (二)焚书坑儒187 (三)巡游天下188 (四)南征北战,大兴土木189 (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190 第二节 社会经济195 一、农业195 二、手工业制造195 三、商业活动197 第三节 考古所发现的秦国和秦朝文化遗迹198 一、毛家坪秦文化198 二、礼县的考古发现198 三、秦简所见秦的法律制度199 四、秦始皇陵200 五、秦陵兵马俑201 第四节 秦都咸阳202 一、咸阳城遗址204 (一)“咸阳”释义204 (二)早期的咸阳城206 (三)帝国时期的咸阳都城209 二、咸阳宫和阿房宫212 (一)咸阳宫殿知多少212 (二)离宫别馆219 三、苑囿园池224 (一)五苑224 (二)上林苑224 (三)宜春苑与曲江、隑州225 (四)杜南苑225 (五)骊山汤226 (六)牛首池226 (七)滈池226 (八)滮池226 (九)长池227 四、咸阳诸市227 (一)咸阳市227 (二)直市227 (三)平市227 (四)咸阳渭南新区的市227 (五)杜市228 (六)奴市和军市228 (七)开市时限与商人地位228 五、道路交通228 (一)西线诸道229 (二)通汉水、巴蜀的山间诸道230 (三)咸阳—栎阳—蒲津大道232 (四)咸阳—函谷关间的驰道232 (五)咸阳—武关道233 (六)直道234 六、秦朝“内史”及其管辖地236 七、秦都咸阳的渭南区236 (一)长安乡236 (二)阴乡与樗里237 (三)建章乡237 八、秦朝灭亡,秦咸阳城的毁灭237 (一)秦朝灭亡237 (二)秦咸阳的毁灭238 (三)《阿房宫赋》的现代解读240 第三章 西汉与长安246 概述246 第一节 西汉简史247 一、秦朝灭亡,汉朝建立247 (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47 (二)项羽和刘邦的崛起248 (三)分封诸侯253 (四)楚汉相争255 二、西汉初期的政治261 (一)定都长安261 (二)西汉初期的儒生政治及其实践265 (三)韩信之死268 (四)惠帝与吕后专权272 三、文景之治273 (一)汉文帝在位273 (二)汉景帝时期275 四、汉武帝时期279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80 (二)主动作为,开疆拓土280 (三)强化中央集权285 (四)经济建设286 (五)信仰体系与文化建设295 (六)汉武悖论297 五、昭宣时代298 六、汉末政治301 (一)元帝时期301 (二)汉成帝303 (三)土地兼并与师丹限田之义303 (四)宦官干政与外戚专权303 (五)汉哀帝303 (六)汉平帝304 (七)学术经典304 第二节 考古资料反映的西汉社会308 一、简牍308 二、考古发现汉初的文化遗迹308 (一)杨家湾汉墓兵马俑308 (二)汉景帝阳陵309 (三)汉武帝茂陵310 (四)汉宣帝杜陵311 第三节 汉长安城311 一、汉长安城概述311 二、“先宫后城”的城建模式313 三、“斗城”的形成及其原因315 四、商业街市316 五、完整的城市建制与规模317 (一)长安城的特性317 (二)长安城与郊的范围318 (三)八街九陌318 六、京畿的范围“三辅”319 七、名赋所见汉代的长安320 (一)《上林赋》——秦汉上林苑的当代人解读320 (二)《西都赋》——西汉长安城的形象描述325 下册 第四章 新朝与常安335 第一节 王莽执政337 一、精心辅政337 (一)儒者楷模337 (二)受命执政338 (三)居安思危340 (四)临危受命342 二、天下人望344 (一)议立汉嗣344 (二)拨乱反正344 (三)晋位安汉公345 三、宰衡,加九锡346 第二节 新莽简史356 一、以“新”代汉356 (一)居摄,称假皇帝357 (二)建立“新”朝360 (三)谶纬学说与新朝的社会思潮363 二、奉古改制364 三、外患频发365 第三节 王莽时期的长安城366 一、王莽时期有关宫的材料补充366 (一)长乐宫366 (二)未央宫366 (三)石渠阁367 (四)武库367 (五)长安城的商业368 (六)建章宫的废毁368 (七)祖社区369 (八)里居369 二、长安的祭天坛庙与礼制建筑370 (一)长门五帝坛370 (二)渭阳五帝庙370 (三)明堂辟雍370 (四)宗庙372 (五)社稷374 (六)祭天地的南郊(圜丘)和北郊375 (七)太学与灵台377 三、新莽的覆亡和长安城的毁灭378 (一)除旧布新381 (二)封爵赏功382 (三)正名定位382 (四)对内控制,加强监督385 (五)改革经济,托古乱政385 (六)天下大乱,新朝灭亡391 (七)祸乱关中,长安城毁灭396 第五章 东汉与长安405 第一节 新末汉初的长安406 一、更始移都长安406 二、赤眉军入长安409 第二节 光武帝的长安情结413 第三节 光武帝后的长安朝拜419 一、汉明帝420 二、汉章帝420 三、汉和帝421 四、汉安帝422 五、汉顺帝424 六、汉桓帝424 第四节 东汉末的政局和长安426 一、东汉末的政局426 (一)灵帝继位,党锢之祸426 (二)黄巾起义,豪强争战429 (三)灵帝贪财,宦官乱政430 二、董卓专权,西迁长安434 (一)启用蔡邕,任命文士做官434 (二)废黜少帝,改立献帝435 (三)群雄四起,怒杀周珌、伍琼436 (四)迁都长安,毁灭洛阳438 三、谋诛董卓,长安纷乱438 (一)驻跸长安,信用王允主政439 (二)设官任职,行使中央权力439 (三)董卓被杀,暴尸街头440 (四)蔡邕之死,汉失文胆442 (五)西凉兵叛,长安失陷443 四、人心思汉,朝廷暂安445 第五节 长安城的毁坏447 第六章 西晋、北朝与长安452 第一节 西晋建立前的历史概述452 一、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时代453 二、刘备汉中称王和襄樊战役456 三、曹操的命运和司马光的历史分析458 四、三国时代459 第二节 与长安建都相关的王朝历史概述466 一、西晋历史概述466 (一)晋武帝司马炎467 (二)智障皇帝司马衷470 (三)贾后专权与八王之乱471 (四)五胡内迁与流民起义476 (五)刘渊建立汉国483 (六)西晋之乱与长安诸王484 (七)西晋愍帝与长安493 二、西晋末到隋朝初与长安有关的历史概述495 (一)前赵(318—329)496 (二)前秦(351—394)499 (三)后秦(384—417)502 (四)大夏(407—431)503 (五)西魏(532—556)504 (六)北周(557—581)506 第三节 东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511 第七章 隋唐与长安515 第一节 隋朝历史516 一、隋文帝时代516 (一)代周建隋517 (二)兴建大兴城517 (三)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518 (四)结束分裂,统一全国519 (五)文帝之死520 二、隋炀帝时代521 (一)营建东都521 (二)开凿大运河521 (三)修筑长城与驰道521 (四)开拓疆域522 (五)征伐高句丽的战争522 三、隋朝灭亡522 (一)隋末义军四起522 (二)隋炀帝之死523 第二节 唐朝历史524 一、政治演变525 (一)唐朝早期的政治525 (二)高宗和武皇时期的政治527 (三)开元之治与大唐盛世528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529 (五)唐朝后期的历史演变530 (六)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32 二、典章与制度533 三、社会风尚与文化生活535 (一)社会风尚535 (二)文化活动537 (三)独特的文人风尚539 (四)宫廷文化542 (五)开放兼容的社会548 (六)宗教信仰活动549 (七)繁荣的文化事业551 (八)自然科学与手工技艺557 第三节 隋唐长安城560 一、隋大兴城560 二、唐长安城561 (一)长安城的政治枢纽562 (二)唐长安城的布局567 (三)长安的人口和城市管理570 (四)唐长安的繁荣577 (五)长安城的格局581 (六)长安郊区的园林和山庄别墅584 五、唐长安城的毁灭和遗址遗迹586 (一)黄巢起义军进长安586 (二)唐长安城遗址遗迹588 第五编 唐以后的长安 一、长安的地位601 二、长安城的改筑和维修602 三、西安现有城门的历史606 (一)明代修建的城门607 (二)中华民国时期修建的城门60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修建的城门609 四、作为陕西行政中心的历史演变612 五、西安地区的文化遗存展示615 主要参考书目616 后 记619 作者结构解读 2020年初,三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西安十三朝》一书,引起了读者的热议,肯定与赞许之声不绝于耳。究其原因,与本书的创作团队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一部好的作品,关键在于主创者的基础、能力与影响是否够好。好作者是好作品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做好十三朝的文章,便是做好西安历史的文章;打造十三朝的品牌,便是打造西安文化名城的品牌。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的共识。《西安十三朝》正是在此理念基础上落实的。 在西安建都的这十三个王朝的时空跨度很大,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经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化文物等众多问题,既有人称盛世的周秦汉唐,又有黑暗残暴的魏晋乱局,虽然历史线索比较明晰,但是若要厘清其与西安的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西安作为古都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城市史研究,环境地理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次是人文历史、社会形态、文化传承和城市兴废,至于军事和城市管理,是城市安全和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也是必须研究的对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并巧妙恰当地予以阐释,是非常困难的。 西安的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除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所记载的相关资料而外,还有从汉代开始的地方史志类图书如《三秦记》《关中记》《三辅黄图》《长安志》《长安志图》《雍录》等书和《陕西通志》等明清地方志书。近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其中以武伯纶和史念海先生为代表,他们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方面入手,终身从事研究,做了非常难得可贵的贡献,二位先生的学术成果如《西安历史述略》《长安史迹丛刊》以及多篇经典研究论文,是西安城市史研究坚固的学术基石。此后的学者有武复兴、王学理、黄留珠、杜文玉等先生步其后尘,成绩斐然,均为当今断代史和陕西史研究的翘楚。本书能够聘请这些先生撰述其最擅长的部分,本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武伯纶先生阅读照 其实,编通史很难,编地方通史更难。《西安十三朝》既是半部中国通史,又是半部陕西地方通史,而且被断断续续分割成十三个大大小小的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他们之间的衔接复杂且多有血腥事件贯穿其中,新旧更替并非一蹴而就。许多文学作品将王朝兴衰的过程,演义得轰轰烈烈、充满正义,然而,群雄竞逐实则免不了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去旧迎新本就是人类的无奈之举。西安十三朝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前半部,基本没有中断,因而前因后果皆可追溯。在扑朔迷离的历史长河中,寻求接近历史的真相,充满了挑战与刺激,需要扎实的做学问的功底和耐心。研究西安十三朝是一个考验,撰述十三朝的历史更是一个考验。 研究城市的历史尤其是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史,离不开历史遗存和遗址遗迹,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知识积累成为必需。时代呼唤历史与考古兼修俱佳的大先生出现,然而,除了武伯纶、史念海等老一辈学者而外,截至目前,这样的先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但是,做城市史研究,没有二者兼具便做不出一流的成果。学术总是在扬长避短中行进,历史学探本溯源,考古学寻根究底,殊途而同归,西安城市史研究也不能例外。每个先生的作品,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做到精细,自圆其说。然而,如果将历史贯穿在一起,做通,作为个体,必然会出现薄弱环节,力所不及,其学术盲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这些年来,学问越做越专,越做越细,那么格局越大,做好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大格局的作品,急切需要大专家的合作。《西安十三朝》是一个尝试,它将全书分为五编,并分别邀约相应的专家参加编撰: 第一编《蓝田与蓝田猿人》由李郁完成。 第二编《史前时期的陕西》由武复兴、李郁完成。 第三编《西安,何以为都》由武伯纶、李郁完成。 第四编 第一章《西周与丰镐》由武复兴、陈亮、李郁完成;第二章《秦朝与咸阳》由王学理、黄留珠、李郁完成;第三章《西汉与长安》由黄留珠、王学理、李郁完成;第四章《新莽与常安》由黄留珠、王学理、李郁完成;第五章《东汉与长安》由黄留珠、李郁完成;第六章《西晋、北朝与长安》、第七章《隋唐与长安》由杜文玉、李郁完成。 第五编《唐以后的长安》由武复兴、李郁完成。 其中的武复兴先生、王学理先生、黄留珠先生、杜文玉先生和陈亮先生均是各自领域卓有成果的专家教授。 武复兴,历史学家,西安地方史研究专家,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图书馆原馆长,最早与其父师武伯纶先生合作研究西安历史,著有《西安历史述略》等专著。 王学理,考古学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室主任,秦兵马俑、汉长安城、汉陵考古研究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著作丰厚,代表作有《秦都咸阳》《秦物质文化史》《秦始皇帝陵》《秦俑专题研究》《汉长安建城史》等。 黄留珠,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中国秦汉史、陕西地方史、西安城市史研究专家,陕西省历史学会原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代表作有《秦汉仕进制度》《周秦汉唐文明》《西安通史》等。 杜文玉,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隋唐史研究专家,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唐高祖与唐太宗》等。 陈亮,文物与文化学者,周秦文化研究和博物馆学研究专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代表作有《后土吉金——青铜之乡的国宝重器》《赫赫宗周》(合著)《青铜铸文明》(主编)等。 李郁作为组织者和总撰稿,以历史文化学者和编辑家定位,编审职称,现任陕西旅游出版社总编辑,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198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以后分配至三秦出版社从事学术编辑工作,长期致力于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和陕西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积累了一定的学术信息,近几年专注于探究西安城市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以“自我解惑”为动力,尤其对西安城市的环境地理与历史人文多所涉猎,得到诸多先生的支持鼓励,有一定的心得。代表作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与赵荣合著)。《西安十三朝》全书由李郁统稿、编辑、修订,并补充了各个章节中衔接上的缺陷,补足了王朝兴衰的历史事件,使得本书脉络清晰,故事连贯,有了一定的可读性。 武伯纶先生是老一辈大学者,原本就是我等敬仰膜拜的前辈,他与武复兴先生在《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奠定的西安建都的环境地理论述,被我等研究西安历史的学人所继承。武复兴先生对于本书甚为重视,特别希望在某个篇章有做体现,作为对老先生的纪念与致敬,故而第三编《西安,何以为都》作者署名为武伯纶、李郁。 本书稿完成后,特请中国当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专注于古人类起源和演化有关的地质年代学和地质环境学研究,蓝田上陈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主要专家朱照宇先生,长期主持丰镐遗址考古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著名考古学家徐良高先生,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任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历史学家陈全方先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原主任、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张帆先生以及中国上古史、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家张国安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编辑家孔明先生,三秦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家赵建黎先生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编辑之后三校后,特别专请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审阅,先生欣然为之作序。 正是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和学术指导,本书整体上发挥了专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每个章节都由各个断代史专家布局谋篇,提供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王学理先生的加盟,使得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完美结合,形成了合力,真正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从而保证该书避免了不必要的缺陷。有学者发现“立体地展示西安十三朝的历史风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谜底正在于此。所以说,本书汇聚了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安历史研究专家,这是在他们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炼而成的力作。 本书并不拘泥于学术成规,而是以可读性为指导,遵循依据史料、总结经验、讲好故事的原则,尤其注重讲好王朝兴衰的故事,尽量以流畅易懂的文笔、言简意赅的文风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而成文化系统完备,既有概括性叙述,又有重点文化点展示,以古鉴今,传播西安历史文化主题要素的简明读本。全书共50多万字,253幅插图。 本书期望通过通览在西安建都的古代十三朝的历史,尤其是与西安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知识,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动力,宣传和提升西安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的整体形象,为西安的城市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振兴大西安做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为你所喜欢,为你所用。 李郁2020年6月5日星期五于西安古原曲江登高路。 书名:《西安十三朝》 编者: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著者:李郁 主编:武复兴 王学理 黄留珠 杜文玉 陈亮 出版者: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 定价:98.00(上下) 书号:ISBN978-7-5518-2109-4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