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乡党之八 凤奇卖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0-04-08

  东进潼关,西出宝鸡,一马平川,八百里长,古时属秦国,故称八百里秦川。又以省城为中心,东面被称为东府,西边自然就是西府了。同样爱听秦腔,说话音调区别蛮大,同样爱吃面条,做法味道大相径庭。
  猪肉丁、豆腐丁、胡萝卜丁,加上黄花、木耳,燣炒制成臊子,东府要用粉芡勾兑成糊状,西府则放醋放辣面;面同样要揉到擀薄剓细,东府讲究面白面硬,西府则掺碱水,面条就颜色显黄。唯有省城一带,不加碱,不勾芡,不放醋,也不放辣子,同样都叫臊子,那风味就各异,最终又以西府臊子面风格突出,特色鲜明,独领风骚。
  放在几十年前,风味小吃也只在当地流行,若想品尝地方小吃,非得去当地不可,但改革开放后,各地小吃纷纷走出家门,向外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青河的老丈人凤奇,就是靠一碗西府臊子面,走出了周原,打进了省城,成为古城的西府臊子面大王。
  凤奇祖居周原,世代为农,改革开放初,凤奇他爸先是在镇上开了第一家臊子面馆,几年下来,就在县城买了房,又将面馆开到了县城,提前迈入了小康。秦地物阜年丰,造就了秦人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性格,偏偏凤奇却是个另类,敢想敢干敢闯,当凤奇他爸守着小面馆,每日间端着一把小紫砂壶,满足地品咂着熬得煎火的茯茶时,凤奇的心却早已飞到了三百里外的省城,他瞒着老爸,四处托人打听,在省城南稍门外,踅摸了一间铺面,打算在省城开一家西府臊子面馆,搁到现在,稀松平常,现在的省城沿街铺面,不说全国各地的小吃馆子应有尽有,就连日本料理、韩国料理、西餐披萨也是一家挨一家,隔三差五地换人装修。可在那年月,凤奇他爸还算思想够解放的了,把面馆都开到了县城,但让他再往前迈一步,却咋说也不听。为此,凤奇与他爸好说歹说,终是未果,最终父子俩各退一步,各干各的,谁也别管谁,谁也别靠谁。
  还是毛头小伙子的凤奇,就这样只身来到省城,挂上了西府臊子面的门头,两挂鞭炮一放,就算是开张大吉了。刚开始,门庭冷落,除了在省城工作的西府人偶尔光顾外,其他人还是不太了解这又酸又辣的臊子面,恰逢此时,一位大作家在晚报上开了一个专栏,专门介绍秦地小吃,这作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文采了得,只用了九个字,就将西府臊子面的特点给说透了:“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彼时,省城人几乎天天盼着晚报到手,好先睹为快这专栏里的文章,见介绍此面,一些人就试着进去品尝,果然与本地臊子面不同,味道谄活,立马就火爆起来。许多饭馆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生意一好,不论从原料还是服务态度上,就大不如前,因而昙花一现,大火之后就是大衰,很快就塌火关张。但凤奇为人厚道,所用食材都是亲自去采买,好中选优,拿那猪肉来说,非上等五花肉不可,绝不拿那猪脖子肉、囊囊串肉充数,虽多掏了一些钱,但每位食客的碗里,总是吃得干干净净,没见有挑出来扔在桌上不吃的。就连一个小小的配料豆腐,也要跑几十公里,到终南山下的小山村去采买,因为那村子的豆腐筋道,豆香味浓,远近闻名。
  排队等候的人多,凤奇又专设等候席,瓜子、西府涪子汤免费供应,还买了黑白电视机、录放机,播放香港武打片,等候也成了一种享受。凤奇人胖脸圆,脸上老是挂着真诚的微笑,就像一尊弥勒佛般讨人喜欢,一时,吃饭的人从早到晚,那等候席上人不断。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更别说几百万人的省城了,其间,也遇到过一些吃白食、寻事敲诈的宵小之徒,一次,就来了几个小青年,连面带酒加小菜,点了一桌子,吃毕,钱倒是付了。但到了晚上,却一个个哭丧着脸,皱着眉头,打上门来,说是饭馆卫生太差,吃坏了肚子,要求赔一千元,否则就要砸店。别看凤奇慈眉善目,遇见有难处或忘了带钱的人可以走人,但要想讹人,只怕是走错了门。凤奇先是让对方去医院看病,若果真如其所说,甘愿赔一千元,要知道,那时一碗面才几角钱,否则就报警,这几个街头小混混一看,只好一个个借口溜了。
  短短几年间,靠着一碗面,凤奇就在省城开了七八家分店,跻身于省城工商界成功人士之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目标,伴随着这个目标,便产生了相应的偶像,战争年代,战斗英雄受人尊崇;和平年代,劳动模范无上荣光;还有那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也都曾各领风骚过。此时,正是发展经济,倡导致富的年月,人窗子里,只要听说谁是身价多少万的大款,众人立刻两眼放光,满是羡慕之色,凤奇也曾无数次享受过这等风光,但他的内心却对文化人充满了敬意。在他新盖起的公司大楼里,就有当年介绍西府臊子面的那位大作家,专门题写的匾额,凤奇还特地将办公室设置成茶室,整天结交文人墨客,生意嘛,干脆交给了大学毕业后的掌上明珠茜娜打理,这也是这个时代职业、阶层传承固化的一种体现吧。自己则听着文人们谈诗论画,遇有文化之事需要扶持,也总是慷慨解囊。
  最让凤奇得意豪壮的事情,就是他出资与一家媒体,合作搞了一次秦川风情散文大赛,前后历时大半年,竟征来了近万篇散文,开奖那天,几乎半个省城的文化名流都参加了,凤奇也与获过“鲁奖”的几位名人评委一道,上台为获奖者发了奖。一连几日,几乎全国各大媒体,都报道了此盛事,凤奇连同他的西府臊子面,也一下子名扬海内外。

编辑:高思佳

上一篇:七绝·《牡丹》
下一篇:“五十”路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