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节老了,吃东西不香了,走亲访友没劲了,不爱穿新衣服了,不想玩烟花爆竹了,没有年少时的激情了,春节传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的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部分人不缺吃、不愁穿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元,人们对春节的渴望不是那么强烈了,对春节文化的期盼也不是那么浓厚了。有的不再跟随人潮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有的选择与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看尽繁华世界;有的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享受精神盛宴。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全国范围内“反向春运”特征明显,春运期间十大热门目的地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青岛、宁波、厦门,除夕前一周,前往这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0%,“反向春运”现象说明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春节团聚方式正在改变,凸显的是我们春节习俗文化的变迁。
但是,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吉祥福祉。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联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羁旅他乡、辗转迁徙的儿女,还是勤苦知足的父母,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凝结了人们心头几多深情!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不论春节文化表象怎么变化,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一直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无论回家过年,还是在外相聚,春节的情亲孝道没有变;无论是微信拜年,还是电话问候,春节的文明礼仪没有变,无论是贴对联、挂灯笼,还是打扬尘、扭秧歌,春节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变。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亲情的依恋和眷顾,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过年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亲情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成为春节文化持久不衰的生动见证。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春节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永不停歇奔涌前行。改革开放40年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如果说传统性是春节文化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春节文化的生命。守护好春节中优秀美好的传统文化,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春节中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让我们相聚在春节里,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吧!
编辑:庞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