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学敏

即梦AI/绘
在记忆的深处,童年与姥姥一同为生产队放猪的那段时光,宛如一颗被岁月温柔摩挲的明珠,静静镶嵌在时光长河的画卷之上。它散发着柔和温暖的光,丝丝缕缕渗进心底,将那段往昔岁月晕染成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珍贵宝藏,每每念及,眷恋之情便如涟漪般在心中荡漾开来。
那是个质朴而简单的年代,生产队承载着集体生活的希望,每年按例饲养着十几头猪,以待传统佳节时为社员们改善生活。姥姥家所在的村子后街,满是浓浓的烟火气息,生活虽平淡,却处处藏着温暖故事。
姥姥身为生产队猪只饲养员,个子不高却脊背挺直,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皱纹,是生活留下的痕迹,那双透着温和与慈爱的眼睛,仿佛藏着无尽故事。她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双手,在照顾猪群时尽显生活智慧,熬制猪食、打理猪圈都井井有条。
彼时,父母每日奔赴生产队挣工分,年幼的我便常常跟在姥姥身边。跟着她去放猪,成了我童年独特又难忘的日常。
清晨,曙光洒落在村庄,姥姥已在生产队大铁锅里忙活熬猪食。喂完猪,她手持木棍吆喝着赶猪出猪圈,朝村外走去,我则欢快地跟在后面,开启充满野趣的放猪之旅。
途中,偶有调皮猪撒欢乱跑,姥姥目光锐利,操起木杈、捡起石块扔过去,喝一声“回来!”,猪儿便乖乖归队,那利落模样让我佩服不已。
日子久了,放猪新鲜感渐失,我心生退意。姥姥洞悉我心思,从悬挂在厨房半空中的笼子里,拿出散发香甜气息的白薯渣窝窝,宠溺地说归我,我顿时又跟着去放猪了。
春日乡村,生活清苦,饭桌上少见青菜,挖野菜成了增添滋味的方式。放猪时,姥姥兼顾猪群与野菜,目光如鹰隼,不放过挖野菜机会。
翟蒜是野菜里独特的存在,偏爱山脚潮湿处,成片生长。其叶茎细长嫩绿如少女发丝,根部小巧疙瘩像未长成蒜头,模样可爱。但有一种被称为“鸟儿脑袋”的植物与它长得相似,是有毒不能食用的,姥姥每次挖翟蒜前都叮嘱我仔细辨认,我好奇追问,姥姥总耐心回应,笑容里满是疼爱。
靠近翟蒜生长地,姥姥瞬间专注,身子前倾、目光搜寻。一旦发现翟蒜,她眼眸立刻绽放出惊喜的光芒,兴奋地唤我:“宝贝儿,快过来,这儿有一大片呢!”
我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拿着小铲子赶忙跑过去。姥姥轻柔拨开翟蒜周边的杂草,顺着根部小心地将小铲子缓缓插入泥土中,手腕微微发力,轻轻一撬,伴随着泥土那特有的芬芳气息,翟蒜便完整地出土了。那娴熟轻柔的动作,仿佛对待稀世珍宝。挖到翟蒜,姥姥脸上笑得比花朵还要灿烂,我也沉醉在这简单的快乐里,听着姥姥讲翟蒜曾帮衬生活的过往,心生敬畏,更觉姥姥满是生活智慧。
当夕阳的余晖将山村的田野染成了橙红色时,我和姥姥便开始赶着猪群回村里了。回家之前,姥姥总是先停下来检查我挎笼里的翟蒜,她边挑出“鸟儿脑袋”边叮嘱我分辨特征。
放猪归来,姥姥慷慨地让我带翟蒜回家,若我挖得少,她会分我些。父母劳作归来,母亲看见翟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不顾劳作的疲惫,便走进厨房忙活起来。
母亲将翟蒜入水清洗,洗净切好,撒盐倒酱油搅拌,瞬间香气四溢,混合着田野的清新与家的温暖,弥漫厨房。与玉米粥搭配上桌,成美味佳肴,一家人围坐用餐,温馨满溢。
时光如溪水淌过岁月山谷,儿时放猪的日子成了记忆旧影。如今中年的我,历经生活酸甜苦辣,常遇迷茫。但回忆起那段时光,便如阳光破云、暖流涌心,带我重回那春日田野,与姥姥相伴的美好瞬间重现,烦恼疲惫皆消散。
编辑:晓佳